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主要目的是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需针对病因及发病机制干预,不同年龄人群有差异;改善或缓解症状包括控制蛋白尿、处理水肿;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防治有别。
一、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1.针对病因及发病机制干预
对于免疫炎症介导的肾小球肾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异常的免疫反应。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组织。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阻断免疫炎症的进程,从而延缓肾功能的减退。研究表明,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对于部分膜性肾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烷化剂等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减少肾小球的炎症损伤,进而延缓肾功能恶化。
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内高压,导致肾小球硬化进展加快。控制血压可减轻肾小球内高压状态,从而延缓肾功能恶化。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蛋白尿等多种机制发挥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这类药物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的肾保护作用。
2.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及应对
儿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其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需早期积极干预以防止肾功能恶化。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例如,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且能有效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的药物。
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肾功能恶化的风险更高。在治疗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在控制蛋白尿、血压等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治疗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伤。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二、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
1.蛋白尿的控制
大量蛋白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长期大量蛋白尿可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恶化。通过药物治疗减少蛋白尿,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除了上述提到的ACEI/ARB类药物外,对于一些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例如,对于部分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蛋白尿,改善患者水肿等症状。临床研究显示,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可明显下降,水肿等症状得到缓解。
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蛋白尿时可能有一些细微差异。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蛋白尿可能会有一定波动,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这种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2.水肿的处理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出现水肿,尤其是肾病综合征型患者水肿较为明显。水肿的出现与蛋白尿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以及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通过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等方法可减轻水肿症状。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可通过抑制远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发挥利尿作用,减轻水肿。但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生活方式对水肿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哪个年龄、性别患者,都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三、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
1.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存在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贫血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良好的血压控制可减少高血压对心脏和血管的损害,降低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的发生几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将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为<130/80mmHg),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表现和防治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心血管系统相对处于发育阶段,长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影响需要关注,但儿童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仍需早期监测。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合并慢性肾小球肾炎后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更为重要,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
2.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脑血管并发症如脑梗死等的发生风险也增加。这与患者存在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控制血压、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可降低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使用ACEI/ARB类药物控制血压的同时,可能对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有一定帮助,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同性别患者在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上,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压等指标,需要更加关注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动脉超声等,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