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突发肾功能急剧下降的短病程综合征,病因有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临床表现有少尿或无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短期内迅速升高,尿常规等有相应改变,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断,治疗需纠正病因等。慢性肾衰竭是慢性肾脏病进展致肾功能减退的长病程综合征,病因有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肾病;临床表现早期有非特异性症状,进展期多系统受累,终末期全身功能紊乱;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长期异常,尿常规等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肾脏形态结构改变,治疗早期治基础病延缓恶化,进展期对症治疗,终末期行肾脏替代治疗,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诊断治疗。
一、定义与病程
急性肾衰竭:是一种突发的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较短,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周内发生,其肾功能可在原基础上突然恶化。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病程较长,是缓慢进展的过程,往往经过数月至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逐渐发展为肾衰竭终末期。
二、病因
急性肾衰竭
肾前性: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严重脱水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也可见于心输出量减少,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情况。年龄方面,老年人群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更易发生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生活方式上,长期脱水或不当使用利尿剂等可能增加风险。
肾性:主要是肾脏本身的病变引起,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的病变。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如药物、中毒、缺血等引起)。不同年龄阶段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肾发育异常、溶血尿毒综合征等导致;老年患者可能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基础疾病相关引发肾性急性肾衰竭。
肾后性:由尿路梗阻引起,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使肾脏积水,进而影响肾功能。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结石在中青年中相对常见,而前列腺增生在老年男性中更为多见。
慢性肾衰竭
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是最常见的病因。不同性别上,某些肾脏疾病的发病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一些遗传性肾病可能在性别表现上有不同特点,但总体来说原发性肾脏疾病是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病因来源。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原发性肾脏疾病也更易在中老年人群中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相关,长期高血糖损害肾脏血管和肾小球)、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血液供应和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自身免疫紊乱累及肾脏)等。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并发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高血压肾损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
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可在不同年龄段发病,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可能就会出现相关肾脏结构异常,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三、临床表现
急性肾衰竭
少尿或无尿期:尿量显著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同时可伴有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等)、代谢性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等)、氮质血症(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肾功能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氮质血症表现可能更明显,且在电解质紊乱时更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抽搐等。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由少尿期的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尿量范围,但此期仍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营养不良等问题。老年患者多尿期可能恢复较慢,且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差,更容易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情况。
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血肌酐、尿素氮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尿量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仍存在轻微的肾功能异常或体力恢复较慢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恢复速度不同,年轻人恢复相对较快,老年人恢复相对缓慢,且可能遗留一些肾脏结构或功能上的轻微改变。
慢性肾衰竭
早期: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不同年龄患者早期表现可能相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会掩盖肾衰竭的早期症状。
进展期:出现贫血(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代谢性酸中毒(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钙血症可引起手足抽搐,高磷血症等)、钙磷代谢紊乱、心血管系统症状(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等多系统受累表现。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更为常见且严重,因为老年患者多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肾衰竭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终末期:出现严重的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如严重贫血、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严重的酸中毒等,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等)维持生命。
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衰竭
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例如在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时,血尿素氮升高比血肌酐更明显,尿素氮/肌酐比值常大于20;肾性急性肾衰竭时,该比值可降低。
尿常规:肾前性急性肾衰竭尿常规可基本正常;肾性急性肾衰竭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等;肾后性急性肾衰竭尿常规可能基本正常,但如有合并感染等情况可出现相应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尿常规结果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而有差异,儿童肾性急性肾衰竭时血尿、蛋白尿可能相对更明显。
血常规:可出现贫血,肾前性及肾性急性肾衰竭早期贫血可不明显,肾后性急性肾衰竭一般无贫血,但多尿期可能出现贫血加重。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础贫血,肾衰竭时贫血可能更严重。
慢性肾衰竭
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长期升高,肌酐清除率长期下降,可伴有血尿酸升高等。
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等,且随病情进展逐渐明显。
血常规: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血生化:可出现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或高钾、低钙、高磷等)、代谢性酸中毒等。
影像学检查
急性肾衰竭
超声检查: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大小正常或稍大,肾实质回声正常;肾性急性肾衰竭时肾脏大小可正常或增大,肾实质回声增强;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时可见尿路梗阻部位以上的肾盂肾盏扩张。不同年龄患者的肾脏超声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基础疾病不同而有一定区别,儿童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时尿路梗阻的超声表现可能更易发现先天性的尿路畸形等情况。
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肾脏形态、结构及尿路梗阻情况等,对于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慢性肾衰竭
超声检查:可见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结构紊乱等,双肾大小可能不等(如多囊肾等情况)。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肾脏超声表现有所差异,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可能早期增大,晚期缩小;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肾脏可能对称性缩小等。
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肾脏形态、结构改变,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肾衰竭
肾前性:主要是纠正病因,补充血容量,如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对于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需要治疗原发病,改善心功能。老年患者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把控,避免过快过多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肾性: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要停用肾毒性药物,给予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儿童肾性急性肾衰竭时要尤其注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肾后性:解除尿路梗阻,如通过手术取石、放置输尿管支架等方法。不同年龄患者尿路梗阻的解除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考虑先天性尿路畸形的纠正手术,老年患者可能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方式。
慢性肾衰竭
早期: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压(如使用降压药物,包括ACEI/ARB类药物等)、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减少尿蛋白(如使用ACEI/ARB类药物等)等,延缓肾功能恶化。不同年龄患者的降压、降糖等治疗方案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老年患者用药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进展期:对症治疗,纠正贫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
终末期: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对于老年患者,肾移植要评估其身体状况、手术耐受能力等;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要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等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之,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