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心肌病愈后风险受临床特征(如LVEF、心脏大小、心律失常)、年龄(儿童和老年有不同风险)、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病史(既往心衰发作、合并其他疾病)影响,可通过规范医疗治疗(药物、器械)、生活方式干预(饮食、适度运动)、特殊人群管理(儿童、老年)降低愈后风险,如药物治疗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器械治疗用CRT、ICD,饮食低盐低脂,运动个体化,儿童密切监测生长发育、防感染,老年谨慎用药、关注心理。
一、影响扩张性心肌病愈后风险的因素
(一)临床特征相关因素
1.心脏结构与功能指标
左室射血分数(LVEF):LVEF是评估扩张性心肌病预后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LVEF越低,患者愈后发生心力衰竭加重、心律失常事件及死亡的风险越高。例如,LVEF<35%的患者相比LVEF在35%-50%之间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这是因为LVEF反映了心脏的泵血功能,LVEF降低意味着心脏将血液泵出的能力减弱,导致肺部淤血、体循环淤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增加了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心脏大小:心脏扩大的程度也与愈后风险密切相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越大,患者的愈后风险越高。随着心脏不断扩大,心肌的代偿机制逐渐失效,心肌重构进一步加重,使得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了心力衰竭发作以及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2.心律失常情况
室性心律失常:频发的室性早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律失常是扩张性心肌病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引发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研究发现,存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其1年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室性心律失常较轻的患者。这是由于室性心律失常会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影响心脏的有效泵血,使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加重病情并增加死亡风险。
(二)年龄因素
1.儿童患者
儿童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愈后风险相对复杂。年龄较小的患儿,其心肌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还在不断变化中。同时,儿童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一些抗心力衰竭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更谨慎评估。例如,婴幼儿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脏发育尚未成熟,一旦发生心肌损害,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愈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较高,如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情况的概率相对较高。
2.老年患者
老年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愈后风险也较高。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心脏的负担。而且老年人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等治疗时,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此外,老年患者的心肌细胞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心脏的储备功能较差,所以在面对心脏疾病加重等情况时,应对能力较弱,愈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发生心力衰竭恶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的可能性增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
高盐饮食: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的前负荷,加重心脏的负担。对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来说,高盐饮食会使病情恶化,增加愈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例如,摄入过多的盐分会使体内血容量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长期如此会进一步损害心肌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升高。
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可导致血脂升高,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本身心肌供血可能就存在一定问题,高脂饮食会加重这种情况,使心肌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不利于心脏功能的维持,增加愈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2.运动
过度运动:对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过度运动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力衰竭发作或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而长期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愈后。适当的运动对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是有益的,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制定,以避免过度运动带来的风险。例如,患者可以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缓慢步行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运动。
(四)病史因素
1.既往心力衰竭发作史
有既往心力衰竭发作史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其愈后风险明显升高。因为既往心力衰竭发作意味着心脏已经经历过一次较为严重的功能受损过程,心肌重构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心脏的储备功能进一步降低。再次发作心力衰竭的概率增加,而且每次发作都会对心脏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害,使得患者的预后更差,发生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高于无既往心力衰竭发作史的患者。
2.合并其他疾病史
合并糖尿病:糖尿病会影响心肌的代谢,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纤维化。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时,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的病变,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恶化更快。例如,高血糖状态会影响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同时糖尿病还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减少心肌供血,从而增加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愈后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
合并高血压: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脏在收缩时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重构等改变。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心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心肌功能受损程度加剧,愈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升高,如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加重、心脑血管事件等。
二、降低扩张性心肌病愈后风险的措施
(一)规范医疗治疗
1.药物治疗
针对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延缓心肌重构,改善患者的预后。例如,依那普利等ACEI类药物,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够降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同时,β受体阻滞剂也是重要的治疗药物,如美托洛尔,它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进行个体化调整,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器械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符合指征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尤其是存在心脏不同步的患者,CRT可以通过调整左右心室的收缩顺序,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需要植入特殊的起搏器,使左右心室能够同步收缩,从而提高心脏的整体功能。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发生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如存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ICD可以在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放电转复为窦性心律,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ICD的植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通过评估患者的心律失常风险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植入。
(二)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g以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高盐食物。这样可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的前负荷,有助于维持心脏功能稳定。例如,患者可以选择新鲜的食材进行烹饪,少用酱油、味精等含钠较高的调味品。
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深海鱼类等。同时,控制脂肪的摄入量,每日脂肪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5%以下,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保证心脏的血液供应。
2.适度运动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一般来说,患者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步行、慢跑(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等。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自身的心率、呼吸等情况,避免过度运动。例如,患者可以从每天步行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但要确保运动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心悸、气促等不适症状。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
(三)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患者
儿童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治疗方面,要谨慎选择药物,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等。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容易加重病情,所以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常见感染性疾病。例如,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患儿增减衣物等。
2.老年患者
老年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所以在使用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孤独、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也可能影响病情的预后。家属要给予老年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医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老年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例如,定期组织老年患者参加一些轻松的社交活动,或者由心理医生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