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与扭伤在疼痛特点、肿胀情况、活动受限程度、畸形表现、压痛位置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存在不同。骨折疼痛剧烈持续、肿胀明显伴皮下淤血、活动受限严重、可出现畸形、压痛局限且可能有骨擦感,X线等可助诊断;扭伤疼痛相对轻、肿胀轻、活动有障碍但无明显畸形、压痛局限无骨擦感,X线多不能发现需MRI观察软组织损伤。
一、疼痛特点
骨折:骨折引起的疼痛通常较为剧烈,且多为持续性疼痛,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例如长骨骨折时,疼痛会比较明显,活动骨折部位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且拒绝活动受伤肢体;老年人骨折后疼痛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迟钝而表述不典型,但仍会有局部持续不适。
扭伤:扭伤的疼痛相对骨折来说一般没那么剧烈,多为酸痛、胀痛等,休息后有可能逐渐减轻。比如脚踝扭伤,初期可能是肿胀疼痛,但经过适当休息和简单处理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活动扭伤部位时疼痛会加重。
二、肿胀情况
骨折:骨折处肿胀往往比较明显,且可能伴有皮下淤血,皮肤外观可能出现青紫色瘀斑。这是因为骨折导致骨膜下及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引起肿胀。儿童骨折后由于软组织相对较嫩,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老年人骨折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可能较慢。
扭伤:扭伤引起的肿胀相对骨折较轻,皮下淤血也不如骨折明显。一般是受伤部位周围组织水肿,肿胀范围相对局限。例如手腕扭伤,肿胀主要集中在手腕周围,淤血程度相对骨折要轻。
三、活动受限程度
骨折:骨折时肢体的活动受限非常明显,严重的骨折可能导致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比如股骨骨折,患者根本无法站立或行走受伤肢体。不同年龄患者表现不同,儿童骨折后可能因为疼痛和肢体功能受限而不敢使用受伤肢体;老年人骨折后可能本身行动就相对不便,骨折后活动受限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活动。
扭伤:扭伤后肢体仍有一定程度的活动能力,但会有明显的活动障碍。比如膝关节扭伤后,患者可能还能缓慢行走,但行走时会有疼痛,且活动膝关节时感觉不灵活。
四、畸形表现
骨折:骨折可能出现明显的肢体畸形,如骨折断端移位导致肢体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等。例如Colles骨折会出现“餐叉样”畸形。儿童骨折由于骨骼的柔韧性相对较好,畸形可能没有成年人那么典型,但也可能出现肢体外观的异常改变。
扭伤:扭伤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肢体畸形,除非是严重的扭伤合并有骨折等情况,但单纯扭伤时通常没有畸形表现。
五、压痛位置
骨折:骨折处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而且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非常明显,甚至可能触及骨擦感(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感觉)。不同部位骨折压痛位置不同,如锁骨骨折时,在锁骨部位按压会有明显压痛。儿童骨折时压痛部位相对准确,但由于儿童可能不太配合检查,需要轻柔操作来确定压痛位置;老年人骨折后压痛部位可能因骨质增生等因素而需要更仔细判断。
扭伤:扭伤的压痛主要集中在扭伤的关节周围特定部位,压痛相对比较局限,一般没有骨擦感。比如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扭伤,压痛主要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附着处。
六、影像学检查
骨折:X线检查是初步判断骨折的常用方法,大多数骨折通过X线可以明确看到骨折线、骨折断端的位置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骨折或X线难以清晰显示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做CT甚至MRI检查。儿童骨折在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老年人骨折可能需要考虑骨质疏松等因素对骨折表现的影响。
扭伤:X线检查一般无法发现扭伤的直接证据,主要是排除是否有骨折等情况。有时可能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来观察扭伤部位的软组织损伤情况,如韧带是否撕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