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关节损伤是手部关节因多种原因致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常见类型有骨折性、韧带损伤性、软组织损伤性等,损伤机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休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手术,可通过注意劳动保护、避免过度使用、加强手部锻炼、定期体检预防。
常见类型及表现
骨折性手关节损伤:多因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如跌倒时手掌撑地可能导致腕骨骨折等。表现为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擦感等。例如桡骨远端骨折,手腕部会出现明显肿胀、疼痛,手腕活动功能严重受限。
韧带损伤性手关节损伤:常见于手部过度扭曲等情况,如掌指关节的侧副韧带损伤,受伤关节局部疼痛、压痛,关节稳定性下降,可能出现关节松弛、异常活动等。比如打篮球时手指过度扭曲可能导致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手指活动时疼痛加剧且稳定性变差。
软组织损伤性手关节损伤:包括肌肉拉伤、肌腱损伤等,受伤部位有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重,如手部肌肉拉伤后,手部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肌肉拉伤部位有压痛。
损伤机制与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手关节损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儿童手部关节结构较脆弱,易因外力出现骨骺损伤等特殊情况;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手关节损伤后骨折愈合较慢,且常合并骨质疏松相关问题,损伤后恢复需要更多关注骨质情况。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体力劳动中,男性手关节损伤概率可能相对稍高,因为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等情况相对较多,手部受力机会更多。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手工劳作、运动员(如篮球运动员手部频繁运动易受伤)等人群,手关节损伤风险较高;长期过度使用手部进行重复性动作,如长时间打字、弹琴等,会增加手关节劳损、损伤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史的患者,手关节本身存在病变基础,更容易出现损伤且损伤后恢复可能更困难,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手关节的外观、压痛部位、活动范围、稳定性等,初步判断损伤的大致情况。例如检查腕关节时,会活动腕关节,观察活动度是否正常,有无疼痛加剧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有骨折等情况,能清晰显示骨的结构,发现骨折线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腕骨的微小骨折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情况,提供更详细的骨结构信息。
磁共振成像(MRI):能较好地显示韧带、肌腱、软骨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较高,比如能明确韧带是否完全断裂、肌腱有无撕裂等。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休息:让受伤的手关节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如手部骨折后用夹板固定制动,限制手部活动。
物理治疗:早期可进行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后期可进行热敷、理疗(如超声波理疗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损伤修复。例如手关节扭伤后48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
康复训练:在损伤恢复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恢复手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如骨折固定期间进行手指的轻微屈伸等活动,后期逐步增加强度。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手关节损伤,如复杂的骨折、韧带完全断裂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韧带修复术等。
预防措施
注意劳动保护:从事手工劳作或高危工作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手套等,减少手关节受伤风险。
避免过度使用:合理安排手部活动,避免长时间重复性手部动作,工作中定时休息、活动手部。
加强手部锻炼:日常可进行一些手部的伸展、抓握等锻炼,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如握拳松开、手指屈伸等练习,提高手关节的稳定性和抗损伤能力。
定期体检: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的人群,定期检查手关节情况,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手关节损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不同情况的损伤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下,处理方式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