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损伤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有休息与制动、冷敷与热敷、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儿童慎用,有胃肠道疾病史者需谨慎);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损伤,如骨折移位明显、韧带严重断裂等,方式有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韧带修复或重建术等;康复治疗分早期(被动活动)、中期(主动功能锻炼)、后期(日常生活活动及平衡协调训练),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病史患者康复有相应特点。
一、保守治疗
1.休息与制动
对于轻度腕关节损伤,首先要让腕关节充分休息,避免继续从事引起损伤的活动。可以使用腕关节支具或石膏进行制动,限制腕关节的活动,为损伤的组织提供修复的环境。例如,腕关节扭伤后,通过制动可以减少进一步的软组织损伤加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制动时间有所差异,儿童骨骼发育未成熟,制动时间相对成人可能更需谨慎评估,一般根据损伤程度由医生判断合适的制动时长。
生活方式上,要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腕关节,如长时间打字、握鼠标等。有既往腕关节损伤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
2.冷敷与热敷
急性损伤期(通常在损伤后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腕关节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因为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于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可将冰袋包裹后再敷。
损伤48小时后,若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可以进行热敷。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消散淤血,缓解肌肉痉挛。可以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不同性别在热敷时无特殊差异,但女性若有皮肤敏感等情况需注意热敷材料对皮肤的影响。
3.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
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不过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有严格的医疗指征且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格外谨慎,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肠道的措施。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当腕关节损伤较为严重,如出现骨折移位明显、韧带严重断裂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腕部骨折经手法复位失败,或者骨折移位影响腕关节功能恢复时,应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指征的把握有所不同,儿童的骨骼生长特性使得手术决策需更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对骨骼发育的影响。
2.手术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腕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韧带修复或重建术等。以腕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例,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将骨折端复位并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腕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手术过程中,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对于女性患者,手术切口的选择可能会考虑美观因素,但这是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前提下进行的。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损伤初期)
包括腕关节的被动活动,由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防止关节粘连。活动幅度要逐渐增加,避免过度牵拉引起再次损伤。儿童在早期康复时,康复治疗师需采用更温和的方式,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和损伤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有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早期康复需结合基础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2.中期康复
进行主动的腕关节功能锻炼,如握力训练、腕关节的抗阻运动等。可以使用握力器等工具进行握力训练,增强腕部肌肉力量。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难度。不同性别在中期康复的运动强度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若有体力较弱等情况可适当调整运动计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抗阻运动时需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运动诱发心血管事件。
3.后期康复
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洗漱、写字等,使腕关节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同时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提高腕关节在日常活动中的稳定性。对于老年人,后期康复要注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儿童则要考虑其未来生长发育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确保康复后能满足正常的生长活动需求。有认知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后期康复需结合认知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