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疾病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受伤机制、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有视诊、触诊、活动度检查及特殊试验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和MRI,分别用于观察骨质结构和软组织损伤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检查环节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
1.受伤机制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受伤机制有所不同。例如,年轻男性在运动(如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中容易因突然的扭转、跳跃落地不稳等导致膝关节损伤,如前交叉韧带损伤;而中老年女性可能因膝关节退变基础上的轻微扭伤引发半月板损伤等。要详细询问受伤时的动作,是直接撞击、扭转还是摔倒等情况。同时了解受伤后的症状出现时间、症状演变过程等。
有既往膝关节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膝关节扭伤未正规处理,再次受伤时膝关节损伤的可能性及表现可能与无既往病史者不同,需重点询问既往膝关节的发病情况、治疗及恢复情况。
2.症状表现
询问患者膝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加重缓解因素。例如,半月板损伤常表现为膝关节间隙的疼痛,在屈伸膝关节时可能出现疼痛,上下楼梯时疼痛可能加重;韧带损伤时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伴有肿胀等。还要询问是否有膝关节肿胀、弹响、交锁(即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屈伸)、活动受限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症状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等不适,需通过家长观察其活动情况来辅助判断。
二、体格检查
1.视诊
观察膝关节的外形,有无肿胀、畸形等。正常膝关节两侧对称,若有肿胀,可观察肿胀的范围、程度。不同原因导致的肿胀表现可能不同,如急性韧带损伤时肿胀可能较为迅速且局限于损伤部位附近,而膝关节积液时可能出现膝关节明显肿胀,浮髌试验阳性。对于儿童,要注意双侧膝关节对比观察,发现细微的不对称情况。
2.触诊
触诊膝关节周围的压痛部位,如压痛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处,提示内侧副韧带损伤;压痛在外侧副韧带附着点处,提示外侧副韧带损伤。同时触摸膝关节周围的温度,有无发热等情况,发热可能提示膝关节存在炎症反应,如感染性关节炎等。不同年龄人群膝关节周围组织的敏感度可能不同,检查时要注意力度适中。
3.活动度检查
检查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正常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一般为0°-135°左右。测量屈伸活动度时要注意两侧对比。例如,前交叉韧带损伤时,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增加,可能出现过伸等异常活动;后交叉韧带损伤时,膝关节后向稳定性异常。对于儿童,由于其膝关节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活动度的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活动度标准进行判断。
4.特殊试验检查
麦氏征(McMurraytest):用于检查半月板损伤。患者仰卧,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完全屈曲,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足部,另一手放在膝关节上,将小腿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同时缓慢伸直膝关节,若听到响声或感到疼痛,则为阳性,提示半月板损伤,但不同年龄人群对试验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进行该试验时需谨慎操作。
抽屉试验:用于检查交叉韧带损伤。分为前抽屉试验和后抽屉试验。前抽屉试验时,患者仰卧,屈膝90°,检查者用双手握住患者小腿近端,向前拉小腿,若小腿向前移动过多,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抽屉试验时,向后推小腿,若小腿向后移动过多,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对于儿童,进行抽屉试验时要注意力量适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侧方应力试验:用于检查侧副韧带损伤。检查者握住患者足部,给膝关节施加内翻或外翻应力,若出现异常的侧方活动或疼痛加剧,则提示侧副韧带损伤。不同年龄人群的侧副韧带强度不同,检查时需准确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膝关节正位、侧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是常用的检查方法。X线可以观察膝关节的骨质结构,如有无骨折、骨质增生、关节间隙是否变窄等情况。对于儿童,X线检查可帮助判断骨骺的情况,了解膝关节的发育是否正常,同时也能发现是否有骨折等病变。例如,膝关节骨折在X线片上可清晰显示骨折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磁共振成像(MRI)
MRI对膝关节软组织的显示非常清晰,能够准确判断半月板、韧带、滑膜、肌肉等组织的损伤情况。它可以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关节内积液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MRI的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的膝关节软组织在MRI上的信号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同样可以准确诊断膝关节内的病变。例如,半月板损伤在MRI上可显示出高信号影,韧带损伤可显示出韧带的连续性中断、信号异常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