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增生与腰间盘突出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腰椎骨质增生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早期可能无症状,刺激周围组织后有相应症状,X线等检查可见椎体边缘骨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腰间盘突出因纤维环断裂髓核突出致症状,有典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也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年龄人群患病及治疗有相应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腰椎骨质增生:是一种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慢性劳损等因素,腰椎椎体边缘出现骨赘增生。人体为维持脊柱稳定,椎体边缘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增加受力面积,减缓椎间盘退变等带来的不稳定,属于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增生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
腰间盘突出: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断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神经根、马尾神经等结构。多与椎间盘的退变、损伤等因素有关,退变使得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下降,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
二、临床表现差异
腰椎骨质增生: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当增生的骨赘刺激周围组织(如神经、肌肉等)时,可出现腰部疼痛,疼痛一般为持续性隐痛,在劳累、久坐、久站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增生的骨赘可能会压迫周围神经,导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但相对腰间盘突出来说,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出现的时间较晚、程度相对较轻,且症状相对较局限,多与特定的体位或活动相关。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腰椎退变更明显,发生腰椎骨质增生的概率更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腰部过度活动的人群,也易出现腰椎骨质增生。
腰间盘突出:典型症状是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可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部,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会加重;同时常伴有下肢麻木、无力,肌肉力量下降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鞍区感觉异常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长期弯腰工作、久坐、腰部外伤史等人群更易患腰间盘突出,年轻人也可能因急性腰部损伤等导致腰间盘突出。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X线检查:
腰椎骨质增生:可见腰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一般无明显狭窄(早期),脊柱生理曲度可能有改变。
腰间盘突出:X线平片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但这些表现不具特异性,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性病变,如腰椎结核、肿瘤等,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CT检查:
腰椎骨质增生:能清晰显示腰椎椎体边缘的骨赘形态、大小及位置,可判断骨赘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
腰间盘突出:可明确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如中央型、旁侧型等)、程度,以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的情况,是诊断腰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方法。
MRI检查:
腰椎骨质增生:能更好地显示骨质增生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对脊髓、神经等结构的压迫情况显示清晰。
腰间盘突出: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髓核突出的程度及对神经组织的压迫范围和程度,是评估腰间盘突出病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四、治疗原则差异
腰椎骨质增生: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牵引等),通过物理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症状;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加强腰部肌肉锻炼以增强脊柱稳定性。
手术治疗:仅适用于骨赘压迫神经、血管等,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目的是去除增生的骨赘,解除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较多,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需更精心的护理;年轻人手术相对风险较低,但也需遵循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
腰间盘突出:
非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包括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急性期),可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牵引治疗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等;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神经营养药物等;康复锻炼如腰背肌锻炼等,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是首选,且更应注重康复锻炼的正确指导;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非手术治疗需兼顾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适用于腰间盘突出症状严重,如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进行性加重的患者,手术方式有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等,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