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损伤后按急性期(1-2周内)、亚急性期(2-6周)、恢复期(6周后)进行不同训练。急性期有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亚急性期有仰卧位和坐位直腿抬高、主动屈伸等活动度训练;恢复期有靠墙静蹲、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等训练,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训练需注意相应要点。
一、急性期(损伤后1-2周内)
(一)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1.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进行,但儿童进行时需在家长或专业人员指导下,避免过度用力。对于成年人,平躺在床上,伸直膝关节,将大腿前方的肌肉用力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通过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以维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因为膝关节损伤后长时间不活动易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
性别因素:男女均可进行,无明显性别差异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的人群,急性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有助于快速恢复肌肉功能基础。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能减少损伤后肌肉力量的快速丢失。
病史因素: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在急性期进行该训练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引起疼痛加重,可根据自身疼痛耐受程度调整收缩和放松的时间。
2.腘绳肌等长收缩
平躺在床上,弯曲膝关节,将大腿后方的腘绳肌用力收缩,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腘绳肌等长收缩同样可以维持肌肉力量,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协同作用,稳定膝关节。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由家长协助感受肌肉收缩的感觉来进行训练。
二、亚急性期(损伤后2-6周)
(一)直腿抬高训练
1.仰卧位直腿抬高
成年人平躺在床上,伸直下肢,慢慢将下肢抬高至离床面约15-30厘米,保持这个姿势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此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老年人,进行时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平稳,避免因平衡能力下降导致摔倒等意外。老年人膝关节损伤后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都有所下降,直腿抬高训练需要更缓慢地进行,以保证安全。
儿童进行时,由于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较弱,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逐渐增加抬高的高度和保持的时间。比如先从抬高离床面5厘米开始,逐渐增加到10厘米等。
2.坐位直腿抬高
坐在椅子上,伸直膝关节,将下肢慢慢抬高,同样保持5-10秒后放下,重复相应次数。对于有膝关节损伤后行动不便的人群,坐位直腿抬高可以在不能完全平卧时进行,同样能锻炼股四头肌力量。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对于经常需要久坐工作的人群,坐位直腿抬高可以在工作间隙进行,每次几分钟,每天多次,有助于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训练
1.主动屈伸
在疼痛可耐受的范围内,尽量主动进行膝关节的弯曲和伸直动作。比如坐在床边,缓慢将小腿下垂,利用自身重量辅助膝关节弯曲,然后再用力伸直膝关节。对于年轻人,可逐渐增加弯曲和伸直的幅度,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加重。对于患有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基础上又出现损伤的老年人,屈伸活动度训练要更加轻柔,每次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以自身舒适且不引起疼痛加剧为准。
三、恢复期(损伤6周后)
(一)靠墙静蹲训练
1.动作要领
背部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使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保持这个姿势30-60秒为一组,每次可进行3-5组,每天2-3次。通过靠墙静蹲可以进一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等,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耐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年轻人可以适当延长保持姿势的时间和增加组数,但要注意避免膝关节过度疲劳。老年人进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比如保持时间可从10秒开始逐渐增加,以不引起膝关节明显疼痛为度。
生活方式上,对于热爱运动但膝关节损伤的人群,靠墙静蹲是恢复膝关节力量和功能的重要训练方法,在恢复过程中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二)步态训练
1.平地行走训练
在膝关节有一定稳定性后,开始进行平地行走训练。要注意行走时步伐缓慢,重心平稳,先脚跟先着地,再慢慢过渡到脚掌着地。对于儿童,家长要在旁边协助,纠正不正确的步态,确保行走时膝关节的受力均匀。对于患有膝关节损伤且有肥胖因素的人群,步态训练时要更加注意控制体重对膝关节的压力,可适当减慢行走速度,减少膝关节的负荷。
2.上下楼梯训练
上楼梯时,健侧腿先上,然后患侧腿跟上;下楼梯时,患侧腿先下,然后健侧腿跟上。上下楼梯训练可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协调能力和膝关节的稳定性。老年人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时,要使用扶手等辅助设施,确保安全,每一步都要缓慢、稳定,避免膝关节承受过大冲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