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增生是常见骨科疾病,因年龄增长、劳损、外伤、姿势不良等致,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压迫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避免外伤、控制体重。
一、定义
腰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又称腰椎骨刺,是人体腰椎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会发生磨损,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体会通过骨质增生的方式来增加骨骼的接触面积,从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一般30-40岁的人开始出现腰椎的退变迹象,但骨质增生往往在中年以后逐渐明显。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快,相对男性更容易出现腰椎骨质增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外伤、不良姿势(如长期弯腰工作、久坐等)的人群,腰椎承受的压力较大,也会增加腰椎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
二、病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腰椎间盘会发生退变,水分减少,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稳定性下降,机体为了修复这些退变,就会通过骨质增生来代偿,这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年轻人腰椎间盘弹性较好,腰椎结构稳定,很少出现骨质增生,而50岁以上的人群腰椎骨质增生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二)劳损因素
长期的腰部劳损是腰椎骨质增生的重要诱因。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腰椎椎体承受的压力过大,会加速腰椎的退变,进而促使骨质增生形成;长期久坐的人,腰椎长时间处于前屈位,腰椎间盘前部压力增大,后部肌肉和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也容易引发腰椎骨质增生。一些职业运动员,由于长期高强度的腰部运动,腰椎劳损严重,也是腰椎骨质增生的高发人群。
(三)外伤因素
腰部曾经受到过外伤,如急性腰扭伤、腰椎骨折等,如果外伤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者恢复不完全,会导致腰椎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机体就会通过骨质增生来修复受损的部位,从而引发腰椎骨质增生。有腰部外伤病史的人,比没有外伤史的人更容易出现腰椎骨质增生。
(四)姿势不良因素
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像长期弯腰驼背、坐姿歪斜等,会使腰椎的受力不均衡,某一部位长期受到过度的应力刺激,就会刺激骨膜和成骨细胞增生,最终导致腰椎骨质增生。学生长期伏案学习、办公室职员长时间坐着工作且姿势不正确,都是姿势不良引发腰椎骨质增生的常见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腰部疼痛
早期腰椎骨质增生可能仅表现为腰部的酸痛、胀痛,在劳累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稍微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可能会变得较为剧烈,尤其是在腰部活动时,如弯腰、久坐站起等动作,疼痛会明显加剧。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相对降低,疼痛可能没有年轻人那么剧烈,但会持续存在。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怀孕期间,由于身体激素水平和生理状态的变化,腰部疼痛可能会加重。
(二)腰部活动受限
腰椎骨质增生会导致腰椎的活动范围减小,患者会感觉腰部僵硬,弯腰、后仰、旋转等动作不能像正常时那样灵活完成。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松地触摸到脚尖,或者转身时需要整个身体一起转动。长期腰部活动受限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衣、系鞋带等动作都会受到影响。对于从事需要频繁腰部活动工作的人来说,腰部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
(三)神经压迫症状
当腰椎骨质增生比较严重时,增生的骨质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引起相应的神经压迫症状。如果压迫到坐骨神经,患者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一直放射到足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下肢无力的情况,走路时感觉下肢发软,容易绊倒。老年人由于本身可能存在神经退变的基础,神经受压后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而且恢复相对较慢。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腰部承受的压力增加,神经受压的风险更高,神经压迫症状可能会更严重。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腰部的压痛部位、活动范围、肌肉力量等。例如,按压腰椎椎体边缘时,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压痛感;通过测量腰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角度,来判断腰部活动受限的程度;检查下肢的肌肉力量,如让患者抬腿,评估下肢肌肉力量是否正常。对于女性患者,在检查时要注意避免在月经期间进行过于剧烈的腰部按压等操作,以免加重不适。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腰椎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情况,能发现椎体边缘有唇样、刺状等形态的骨质增生影,还可以观察到椎间隙的狭窄等退变情况。X线检查价格相对较低,操作简便,但对于早期、轻微的骨质增生可能不如CT或MRI敏感。
2.CT检查: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腰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大小以及对周围组织,如神经、椎间盘等的压迫情况。对于判断骨质增生是否对神经根管、椎管造成狭窄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CT检查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细的信息。
3.MRI检查:能够全面观察腰椎的软组织情况,如椎间盘、脊髓、神经等。可以发现X线和CT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对于判断神经受压的程度和范围有独特的优势。在怀孕的女性患者中,由于MRI没有辐射,是更适合的检查方法,但检查前需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休息:当腰部疼痛发作时,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腰部的活动量,让腰椎得到充分的放松,缓解疼痛症状。对于从事久坐工作的人,每坐1小时左右就应该站起来活动5-10分钟。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减轻疼痛;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骨质增生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但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孕妇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特别谨慎,避免对腹部和腰部造成不当的刺激。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药物治疗只是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腰椎骨质增生。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尤其是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2.手术治疗:如果腰椎骨质增生非常严重,出现严重的神经压迫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去除增生的骨质,解除神经压迫。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术后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风险可能更高,在决定是否手术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二)预防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双肩平稳;坐姿要保持腰部挺直,臀部尽量靠在椅子背上,使腰部有良好的支撑;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可以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和书桌,保持正确的坐姿。
2.适度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的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的稳定性。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造成腰部损伤。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3.避免腰部外伤:在进行重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到外伤。如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搬重物;进行体育运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女性在怀孕期间要注意避免腰部受伤,因为怀孕期间腰部负担加重,受伤后更容易引发腰椎问题。
4.控制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容易引发腰椎骨质增生。所以要保持合理的体重,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控制体重。对于肥胖的人群,要逐渐减轻体重,减轻腰椎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