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早搏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发生机制与心脏电生理异常、神经体液因素有关,常见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临床表现多样,可通过心电图等诊断,治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心律失常早搏是指心脏过早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
二、发生机制
1.心脏电生理异常:心脏的正常电活动节律发生紊乱,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等导致过早的心脏搏动。例如,心室肌细胞的自律性异常增强时,就可能引发室性早搏。
2.神经体液因素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改变,可影响心脏的电活动。比如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诱发早搏。一些体液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也会干扰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增加早搏发生的可能性。
三、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年轻人和女性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早搏,一般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早搏的概率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通常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对健康影响较小。
生活方式:过度吸烟、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可刺激心脏,引发早搏。例如大量饮酒后,酒精对心脏的刺激可能导致早搏出现。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剧烈运动等也可能诱发早搏。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引发早搏。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易发生早搏;感染发热时,体温升高会使心脏耗氧量增加,也可能导致早搏发生。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些患者会出现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早搏发生频繁时,对心脏泵血功能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上述不适症状加重。
2.体征特点: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早搏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房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频率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例如,室性早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图变化,可更全面地了解早搏的发生频率、规律以及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比如能明确患者在睡眠状态、活动状态下早搏的不同表现。
六、治疗原则
1.生理性早搏的处理
去除诱因,如避免过度饮酒、咖啡,减轻精神压力,保证充足睡眠等。一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早搏可能会减少或消失。例如,减少咖啡摄入后,因咖啡引起的早搏可能会缓解。
2.病理性早搏的处理
治疗基础疾病:针对引起早搏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进行治疗。如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或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需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根据早搏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在用药时需谨慎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例如,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心脏传导等功能的影响。不过需强调,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这里仅说明药物类别。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早搏时,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如剧烈运动后等,一般通过休息等方式可缓解。要避免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等。
2.孕妇:孕妇出现早搏时,需综合考虑胎儿的安全。首先评估早搏的严重程度,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一般以观察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权衡治疗收益和潜在风险。
3.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早搏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要更细致地评估其心脏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要更加谨慎,同时要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早搏的影响,如鼓励老年人适度运动,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