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吃过烫食物是食道癌的危险因素,过热食物致食管黏膜反复热损伤,细胞增殖中DNA突变概率增加易引发癌变,不同人群患食道癌风险有差异,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有相关病史人群,还给出了预防建议,如调整饮食温度及不同人群具体注意事项。
一、吃过烫食物与食道癌的关联机制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吃过烫的食物是食道癌的一个危险因素。过热的食物会对食管黏膜造成反复的热损伤,食管黏膜在长期处于高温刺激下,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正常的食管黏膜上皮是一层相对完整的保护屏障,当受到过烫食物的刺激时,上皮细胞容易受损,为了修复受损组织,细胞会频繁进行增殖,而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就增加了DNA发生突变的概率,当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发细胞的癌变,从而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例如,有研究对长期有进食过烫食物习惯的人群进行长期随访,发现这类人群患食道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饮食温度适中人群。
二、不同人群吃过烫食物患食道癌的风险差异
(一)不同年龄人群
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食管黏膜的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长期吃过烫食物对成年人食管黏膜的损伤更难修复,患食道癌的风险相对更高。比如50岁以上长期有吃烫食习惯的人群,相较于年轻人,其食管黏膜已经经历了更多年的磨损和损伤,细胞突变积累的机会更多。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食管黏膜相对较娇嫩,吃过烫食物对其食管黏膜的损伤可能更为严重,虽然他们整体患食道癌的绝对风险相对较低,但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积累也会增加未来患病的隐患。例如经常吃滚烫火锅、热汤面等的青少年,食管黏膜长期受刺激,也可能埋下潜在的癌变风险。
(二)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饮食偏好过烫食物且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吸烟会损伤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屏障,饮酒也会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再加上长期吃过烫食物,三种因素协同作用,会大大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同时有吸烟、饮酒且长期吃烫食习惯的人群,其患食道癌的风险比单一暴露因素人群高出数倍。
饮食较为清淡、温度适中且生活习惯健康的人群:这类人群食管黏膜受不良刺激较少,患食道癌的基础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因为偶尔的不良饮食行为也可能在长期积累下产生影响。
(三)有相关病史人群
本身有食管炎症等疾病的人群:如果本身就患有食管炎,食管黏膜已经处于受损状态,此时再吃过烫食物,会进一步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使得炎症难以修复,并且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例如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食管黏膜长期处于被胃酸刺激和损伤的状态,若同时又吃过烫食物,食管黏膜的损伤修复机制会受到更严重的干扰,患食道癌的风险比单纯食管炎未合并吃烫食习惯的人群要高。
三、预防吃过烫食物引发食道癌的建议
(一)调整饮食温度
将食物温度调整到适宜范围,一般建议食物温度在40℃-60℃较为合适,避免食用温度过高,如刚出锅的滚烫食物,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待温度降低后再进食。
(二)不同人群的具体注意事项
儿童: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给孩子喂食过烫的食物,例如冲调奶粉、熬煮辅食时,要先测试温度,确保温度适中再让孩子食用,防止孩子因食用过烫食物损伤食管黏膜。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食管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更要注意饮食温度,家人可以帮助老年人把食物冷却到合适温度再让其进食,同时关注老年人的饮食偏好,逐步引导其改变吃过烫食物的习惯。
有食管相关疾病人群:除了注意饮食温度外,还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密切关注食管黏膜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