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肠梗阻是肠梗阻伴有肠壁血运障碍的特殊类型,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等引起,其病理生理表现为肠管先淤血水肿后缺血坏死穿孔、全身出现严重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急骤剧烈、呕吐早且为血性、腹胀不对称等;辅助检查有血常规异常、X线及CT有相应特征;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进展快、老年人合并基础病且症状不典型、孕妇诊断难且需考虑对胎儿影响;治疗上少数早期轻症患者可行非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术后需加强护理。
一、定义
绞窄性肠梗阻是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梗阻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者,可因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
二、病理生理特点
1.肠管变化:肠壁先因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淤血、水肿,呈暗红色;继而出现动脉血运受阻,血栓形成,肠壁失去光泽,呈紫黑色,最终肠管可发生缺血坏死而穿孔。
2.全身变化: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可通过破损的肠壁进入腹腔,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同时,由于体液大量丢失、电解质紊乱等,会进一步加重全身生理功能紊乱。
三、临床表现特点
1.腹痛:腹痛发作急骤,起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疼痛部位较为固定,可伴有腰背部牵涉痛。
2.呕吐:出现早、剧烈且频繁,呕吐物为血性或棕褐色液体,提示肠管血运障碍。
3.腹胀:不对称,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为绞窄的肠袢。
4.肛门排气排便:可出现停止排气排便,但在早期,有时仍可有少量气体或粪便排出,这是由于梗阻远端肠腔内的气体和粪便尚未排尽。
5.全身症状: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还可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症状。
四、辅助检查特点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等可能升高,提示肠坏死引起的腹腔内炎症反应。还可出现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
2.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或有假肿瘤状阴影;肠间隙增宽,提示有腹腔内积液。
3.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管的形态、位置及血运情况,有助于发现肠壁增厚、强化减弱等血运障碍表现,以及腹腔内有无积液、脓肿等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时病情进展更快,且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症状。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腹痛情况、呕吐物性质等。若怀疑有肠梗阻,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持孩子的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身体耐受性差。绞窄性肠梗阻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可能腹痛症状不典型,需仔细观察其他临床表现。
3.孕妇:孕妇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时,不仅要考虑肠梗阻对孕妇本身的影响,还要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增大的子宫可能掩盖肠梗阻的体征,增加诊断难度。治疗时需要多学科协作,权衡手术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在围手术期,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六、治疗特点
1.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少数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等。但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是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管血运,切除坏死肠管。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术后需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