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物异常、腹部压痛性包块及全身休克表现;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生化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发现孤立胀大肠袢应高度怀疑,腹部CT检查是重要手段);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家长密切观察,肠管细易发生肠套叠;老年患者常伴基础疾病,对疼痛耐受性差,休克风险高,用药需谨慎;孕妇治疗需兼顾母体和胎儿安全,诊断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1.持续性剧烈腹痛
绞窄性肠梗阻的腹痛呈持续性且进行性加重,与单纯性肠梗阻的阵发性绞痛不同。疼痛部位多位于病变肠段所在区域,如小肠梗阻多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疼痛,结肠梗阻则以下腹或全腹疼痛为主。这种疼痛的持续性和加重趋势是由于肠管血运障碍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刺激神经末梢所致。年龄较大的患者因对疼痛耐受性下降,可能表现为更明显的痛苦表情和肢体蜷缩动作;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因腹腔粘连导致肠管扭曲,疼痛可能更为剧烈且定位不准确。
2.呕吐物异常
早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呈血性或咖啡色样。这是因为绞窄导致肠黏膜出血,血液混入肠内容物中。小儿患者因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呕吐可能更为频繁,且易出现呛咳、误吸等风险;老年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呕吐物可能伴有酸臭味,提示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进一步加重肠管负担。
3.腹部体征
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位置多固定,与病变肠段相关。包块质地可能因肠管扩张程度和内容物性质而异,若肠管坏死穿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表现为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男性患者因腹部肌肉相对发达,腹膜刺激征可能更明显;女性患者因生理结构特点,若合并盆腔病变,疼痛可能向下腹部或会阴部放射。
4.全身症状
患者常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是由于肠管坏死后毒素吸收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所致。儿童患者因机体代偿能力较弱,休克发生可能更快且更严重;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多,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休克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更差。
二、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依据
1.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腹部手术史、肠扭转病史、肠道肿瘤病史等。腹部手术史可能导致腹腔粘连,增加肠梗阻发生风险;肠扭转病史提示肠管可能存在解剖异常,易再次发生绞窄;肠道肿瘤病史则可能因肿瘤生长压迫或侵犯肠管导致梗阻。对于有这些病史的患者,应高度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2.临床表现
如前所述,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物异常、腹部压痛性包块和全身休克表现是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依据。若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进行进一步检查。对于不能准确表达疼痛的儿童患者,需密切观察其哭闹程度、肢体动作等,结合家长描述判断病情。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由于肠管坏死后细菌易入血,导致全身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是常见表现。对于老年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因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下降而不明显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血生化检查可出现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肠梗阻导致呕吐和肠管吸收功能障碍,易引起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同时,肠管坏死后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可导致酸中毒。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可能加重原有病情,需及时纠正。
4.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梗阻征象,但单纯X线平片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有限。若发现孤立、胀大的肠袢,且不随时间改变位置,应高度怀疑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CT检查是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肠管扩张程度、肠壁增厚情况、肠系膜血管是否受压或栓塞等。CT检查还能发现腹腔积液、积气等征象,有助于判断肠管是否坏死穿孔。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CT检查需尽快进行,以争取治疗时间。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因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准确描述疼痛部位和程度,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若发现儿童出现持续性哭闹、呕吐、腹胀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儿童肠管相对较细,易发生肠套叠等绞窄性肠梗阻,治疗需及时,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2.老年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需综合考虑。老年患者对疼痛耐受性差,休克发生风险高,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同时,老年患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3.孕妇
孕妇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时,治疗需兼顾母体和胎儿安全。在诊断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治疗时需权衡手术风险和胎儿预后,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