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肠梗阻类型,由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引起,发病原因有先天性、腹部手术、腹腔炎症、腹部创伤等,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
有些婴儿可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存在腹腔内粘连的情况,但相对较少见。
2.后天性因素
腹部手术:腹部手术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例如,阑尾切除手术、剖宫产手术等,手术过程中腹腔内操作、创面渗出等可能导致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形成粘连。据统计,约70%-90%的粘连性肠梗阻与既往腹部手术有关。
腹腔炎症:如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膜炎等。腹腔内的炎症会刺激腹膜,引起渗出、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形成粘连。例如,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由于结核菌感染导致腹腔内发生炎症反应,容易形成粘连而引发肠梗阻。
腹部创伤:腹部受到外伤后,腹腔内组织受损,也可能导致粘连形成。比如车祸导致的腹部外伤,可能引起腹腔内器官的损伤和粘连,进而引发肠梗阻。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这是因为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引起。例如,梗阻部位近端的肠管不断蠕动试图将肠内容物通过梗阻部位,就会产生阵发性的绞痛。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以后可吐出肠内容物。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较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
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则腹胀较显著。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再排气排便,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仍有少量排气排便。
2.体征
腹部体征: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腹部有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反跳痛和肌紧张。听诊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这是由于肠管蠕动增强,气体和液体通过梗阻部位时产生的声音。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立位或侧卧位腹部X线平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这是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但对于一些粘连较轻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X线表现不典型。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粘连情况以及肠管的扩张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粘连性肠梗阻,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2.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的既往腹部手术史、腹腔炎症或创伤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禁食水:患者需要禁食水,以减少胃肠内的积气积液,减轻肠管扩张。
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腹胀和腹痛。
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合理调整补液的种类和量。
抗感染:对于有腹腔感染可能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粘连性肠梗阻;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反复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情况。
手术方式:根据粘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例如,对于简单的粘连带引起的梗阻,可行粘连松解术将粘连带切断分离;如果肠管因粘连导致坏死,则需要行肠切除吻合术。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粘连性肠梗阻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或腹部感染、手术等有关。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量和速度,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同时,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腹部症状变化,如腹痛是否加重、呕吐是否频繁等,一旦出现病情变化需及时处理。而且儿童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时要更加精细操作,减少对儿童身体的创伤。
2.老年人
老年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避免加重肝肾功能损害。同时,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较差,非手术治疗时要更密切观察病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3.女性
女性患者如果是因妇科手术等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例如,在术后护理中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等。同时,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因为女性可能对疾病的担忧更多,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