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由腹腔内肠粘连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引发,手术创伤影响是其发生机制之一,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可通过手术操作注意、早期活动预防,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发生机制
手术创伤影响:腹部手术过程中,腹腔内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例如切开腹壁、分离组织、处理病变器官等操作,这会刺激腹膜,使腹膜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容易产生炎症反应,进而促使纤维蛋白原渗出。手术操作还可能直接损伤肠管表面,破坏肠黏膜的完整性,为粘连的形成创造条件。对于儿童患者,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手术创伤同样可能引发较为强烈的局部炎症反应,增加粘连发生的风险;而老年患者本身组织修复和代谢功能相对较弱,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可能相对更高,且恢复相对缓慢。
粘连形成过程:在炎症反应的作用下,渗出的纤维蛋白原逐渐转化为纤维蛋白,这些纤维蛋白会附着在腹腔内的组织表面,如肠管表面、腹膜表面等。随后,成纤维细胞会迁入并增殖,合成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逐渐形成纤维性粘连。随着时间的推移,粘连可能会使肠管相互粘连、扭曲,或者使肠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当粘连导致肠腔部分或完全阻塞时,就会引发肠梗阻。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腹痛:通常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与粘连部位相关,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不敏感,但也会有腹部不适等表现。疼痛发作时,患者可感觉到腹部有阶段性的痉挛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在肠梗阻初期较为明显。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变为黄绿色胆汁,甚至呈棕褐色粪样液体。儿童患者呕吐可能较为频繁,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呕吐后可能恢复较慢,且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出现,程度与梗阻的程度相关。儿童患者腹胀可能相对较易被观察到,因为其腹部相对较为柔软;老年患者腹胀可能会伴有腹部膨隆等表现,且由于胃肠蠕动恢复较慢,腹胀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停止排气排便:这是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之一,但在梗阻早期,尤其是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需要注意观察。儿童患者停止排气排便后可能会影响其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可能因本身胃肠功能减退等因素,在出现停止排气排便时更需要密切关注,防止出现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体征
腹部体征: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腹部触诊可能有轻度压痛,但一般无明显腹膜刺激征,除非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儿童患者腹部触诊时需要更加轻柔,避免加重患儿的不适;老年患者腹部可能因脂肪堆积等因素,触诊时体征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肠鸣音变化:早期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晚期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儿童患者肠鸣音亢进可能较为明显;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本身较弱,肠鸣音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需要仔细听诊。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管扩张,有多个液平面,呈阶梯状排列,这是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老年患者如果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在X线表现上可能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腹部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肠管粘连的部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肠绞窄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腹部CT检查需要在必要时进行,并且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老年患者如果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造影剂时需要谨慎评估。
预防与治疗
预防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手术中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牵拉肠管,彻底止血,减少腹腔内异物残留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粘连的形成。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以降低术后粘连的风险;老年患者手术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肠管和腹膜,减少炎症刺激。
早期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如翻身、床上活动等,早期下床活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的发生。儿童患者术后早期活动需要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避免发生意外;老年患者早期活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跌倒等并发症。
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情况。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减少胃肠液的丢失;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儿童患者非手术治疗时需要严格控制液体量和电解质的补充,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水电解质平衡;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其心、肾功能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对于绞窄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松解粘连,解除梗阻。儿童患者手术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尽量采用对组织损伤小的手术方式;老年患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其身体状况,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以确保手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