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在病因、起病形式与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急性肾衰竭病因多样,起病急、病程短,有少尿或无尿期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肌酐等短期内升高,需去除病因对症支持治疗;慢性肾衰竭由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而来,起病隐匿、病程长,早期症状非特异,中晚期多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等表现,需延缓进展、治疗基础病等,终末期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等。
一、病因方面
急性肾衰竭:多由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常见于大出血、严重脱水等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发生严重腹泻、呕吐易出现血容量不足;肾性因素,包括肾小球、肾小管等病变,比如某些药物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儿童使用某些肾毒性药物需格外谨慎;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可能因结石、肿瘤等引起,各年龄段都可发生,但不同年龄病因谱有差异,儿童尿路梗阻可能与先天畸形等有关)引起。
慢性肾衰竭:通常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逐渐发展而来,例如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会损害肾脏血管和肾小球,进而导致慢性肾衰竭,女性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等方面可能因激素等因素与男性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加重肾脏负担,促进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二、起病形式与病程方面
急性肾衰竭: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多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肾功能急剧恶化。例如因肾前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在纠正血容量不足等诱因后,肾功能有可能较快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慢性肾衰竭:起病隐匿,病程较长,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往往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肾脏病变缓慢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才逐渐出现一系列不适表现。
三、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肾衰竭:
少尿或无尿期: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由于毒素排泄障碍,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等,电解质紊乱较为常见,可出现高钾血症等,高钾血症对各年龄段人群都有危害,儿童可能表现为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阶段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新的问题,如低钾血症等。
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恢复正常,各项指标逐渐接近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仍会有一些虚弱等表现。
慢性肾衰竭:
早期:可能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典型,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
中晚期:会出现各系统受累的表现,如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老年人本身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力衰竭等风险更高;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各年龄段都可能有贫血表现,但儿童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骨骼系统可出现肾性骨病等。
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方面
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衰竭:血常规可显示血红蛋白一般无明显降低(肾性贫血不明显),血肌酐、尿素氮短期内迅速升高,电解质检查可见血钾升高等;尿液检查可见尿比重降低且固定,尿沉渣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慢性肾衰竭:血常规可见明显贫血,血红蛋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长期升高,且呈进行性加重,电解质紊乱呈慢性过程,如长期低钙高磷等,尿液检查可见尿比重降低,尿蛋白增多等。
影像学检查:
急性肾衰竭: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大小正常或增大,肾后性梗阻导致的急性肾衰竭可发现尿路梗阻的部位等情况。
慢性肾衰竭:超声检查可见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有助于判断肾脏的慢性病变。
五、治疗方面
急性肾衰竭:关键是去除病因,例如纠正肾前性因素的血容量不足,解除肾后性因素的尿路梗阻等,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但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时机,儿童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要考虑其身体发育等特殊情况。
慢性肾衰竭:主要是延缓肾功能进展,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纠正贫血等并发症,饮食上要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等,当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时,同样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或肾移植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肾移植要考虑供体匹配等问题,老年人肾移植后免疫排斥等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