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合并肾炎需多方面管理,病情评估与监测包括肾功能(如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等)和血压;孕期管理涉及饮食(蛋白质、钠盐、水分摄入调整)、休息与活动(充足休息、适度活动);药物治疗要选对胎儿影响小且无肾毒性药物,同时定期胎儿监测(超声、胎心监测);分娩时根据病情选分娩方式,产后继续监测肾功能、血压并预防感染,需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保障母儿健康。
一、病情评估与监测
1.肾功能监测
怀孕合并肾炎时,需密切监测肾小球滤过率等肾功能指标。例如,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来评估肾功能情况。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女性血肌酐正常范围约为44-97μmol/L,怀孕可能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肾炎患者若血肌酐升高往往提示肾功能受损加重。
还要监测尿常规,包括尿蛋白定量等。肾炎患者尿常规中常出现蛋白尿,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反映尿蛋白丢失情况,正常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24h,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可能明显升高,如大于3.5g/24h则提示大量蛋白尿,病情相对较重。
2.血压监测
肾炎患者怀孕后血压控制非常重要。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肾炎合并高血压时,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所以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处理。如果血压升高,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措施,但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二、孕期管理
1.饮食管理
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如果肾功能正常,可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等,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1g/kg左右;如果肾功能受损,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如以麦淀粉为主食,搭配适量的优质蛋白。
钠盐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g,避免水肿加重。因为肾炎患者往往存在水钠潴留情况,过多钠盐摄入会加重水肿,进而可能影响血压等情况。
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如果尿量正常,可适当饮水;如果存在少尿情况,要严格限制水分摄入,避免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等。
2.休息与活动
充足休息:保证孕妇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以上的睡眠。休息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因为活动会增加肾脏的血流灌注等,适当休息可使肾脏得到相对缓和的状态。
适度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度的活动,如散步等。散步等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肾脏损害等情况。
三、药物治疗与胎儿监测
1.药物选择原则
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例如,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肾炎患者,若需要降压,可选择甲基多巴等相对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必须谨慎用药。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一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肾毒性,在孕期应避免使用,如需使用抗生素,应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等,但也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等情况合理选择。
2.胎儿监测
超声监测: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腹围等指标,了解胎儿是否正常生长。一般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都需要进行超声监测,孕早期超声可确定孕周和胚胎发育情况,孕中期可筛查胎儿结构畸形等,孕晚期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和胎盘、羊水等情况。
胎心监测:孕晚期可进行胎心监测,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情况。正常胎心率为110-160次/分钟,通过胎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缺氧等情况。
四、分娩相关考虑
1.分娩方式选择
如果肾炎病情相对稳定,胎儿情况良好,可考虑阴道分娩,但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母儿情况。在分娩过程中,要注意监测产妇的血压、肾功能等情况,因为分娩过程中产妇的体力消耗等可能会对病情产生影响。
如果肾炎病情较重,如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压等情况,可能需要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剖宫产可以避免阴道分娩过程中产妇的用力等因素对肾脏等功能的进一步影响,更有利于保障产妇的安全,但剖宫产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风险,需要综合评估母儿情况后决定。
2.产后管理
产后要继续监测产妇的肾功能、血压等情况。因为产后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对肾炎病情产生影响,需要密切观察是否有病情加重的情况。
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感染可能会诱发肾炎病情复发或加重等情况。
总之,怀孕合并肾炎是比较复杂的情况,需要多学科团队(如产科、肾内科等)共同管理,密切监测母儿情况,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