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乳糖不耐受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和其他伴随症状,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有不同特点。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脐周不定部位隐痛等腹痛、肠道气体积聚致的腹胀、摄入含乳糖食物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的水样或糊状腹泻;其他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及肠鸣音亢进;年龄上老年人更易出现,儿童期乳糖不耐受成年后可能仍存在;性别上男女症状表现无明显差异;长期素食或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者易出现症状;有肠道疾病史或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更易出现且症状有不同特点。
一、消化系统症状
(一)腹痛
成人乳糖不耐受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肠道后,会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气体,刺激肠道平滑肌,引发腹痛。这种腹痛多为腹部不适或隐痛,部位不固定,一般在脐周较为常见。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70%的乳糖不耐受成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且腹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感觉腹部胀满不适,重者可能疼痛较为明显,但通常不会出现剧烈的绞痛等极端情况。
(二)腹胀
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肠道内气体积聚,引起腹胀。患者会自觉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一般来说,腹胀的程度与摄入乳糖的量相关,摄入乳糖越多,腹胀可能越明显。比如,一次性摄入较多含乳糖食物后,腹胀症状会较为突出,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肛门排气增多的情况。
(三)腹泻
乳糖不耐受时,由于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导致肠道内渗透压增高,大量水分进入肠道,引起腹泻。腹泻的粪便多为水样或糊状,一般无脓血。成人每日腹泻次数可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研究发现,约80%左右的乳糖不耐受成人会出现腹泻症状,且腹泻通常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出现。
二、其他伴随症状
(一)恶心、呕吐
部分乳糖不耐受成人在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可能会伴随恶心、呕吐的表现。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异常变化刺激了胃肠道的神经反射,导致胃部不适,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引发呕吐。一般来说,恶心、呕吐症状相对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出现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
(二)肠鸣音亢进
由于肠道内气体增多以及肠道蠕动加快等原因,乳糖不耐受成人可能会出现肠鸣音亢进的情况。用听诊器可听到肠道内肠鸣音次数增多,声音较响亮。这是肠道对乳糖不耐受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通过加快蠕动来试图促进未消化乳糖的排出等,但往往不能完全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的特点
(一)年龄因素
儿童期发生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成年后可能仍存在该问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所以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例如,老年人群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可能比年轻人群高20%-30%左右。
对于儿童期曾有乳糖不耐受但未被重视的成人,其症状可能在成年后因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但基本的胃肠道症状特点仍类似。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女在乳糖不耐受症状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的发生率和表现形式大致相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女性在孕期或哺乳期,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对乳糖不耐受的症状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改变乳糖不耐受本身的症状核心,只是可能在症状的轻重程度上稍有不同,不过总体的消化系统症状特点还是以腹痛、腹胀、腹泻等为主。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素食者,由于日常饮食中摄入乳糖的机会较少,可能乳糖酶活性相对较低,更容易在突然摄入较多乳糖时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例如,长期素食的成人在偶尔食用一些乳制品后,可能会较快出现上述消化系统症状。
经常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的人群,如喜欢喝牛奶、吃冰淇淋等的人,相对来说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可能更高,而且症状可能更明显。比如,每天大量饮用牛奶的成人,若存在乳糖不耐受,其腹泻等症状可能会更为频繁和严重。
(四)病史因素
有肠道疾病史的成人,如曾患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的人,肠道黏膜可能受到一定损伤,影响乳糖酶的活性和肠道对乳糖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且症状可能相对更为复杂或严重。例如,曾患肠炎的成人,在肠炎恢复后仍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其腹痛、腹泻等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
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成人,从出生后就存在乳糖酶活性不足的情况,其乳糖不耐受症状是先天性的,症状出现时间较早,且会持续存在,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很快出现上述消化系统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