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相关检测包括毛细血管血糖测定,可快速了解当时血糖状况;实验室检查有血浆胰岛素、C肽、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分别用于鉴别低血糖原因、评估不同时段血糖及长期血糖控制情况;动态血糖监测能连续反映血糖波动,助于发现隐匿性低血糖;饥饿试验可辅助诊断胰岛素瘤但有风险且有禁忌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在检测及试验中有不同注意事项。
实验室检查
血浆胰岛素测定:胰岛素瘤导致的低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会升高。正常情况下,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血浆胰岛素水平会下降。但胰岛素瘤患者胰岛素分泌不受血糖调节,即使血糖很低,胰岛素水平仍不降低甚至升高。检测血浆胰岛素需要抽取静脉血,检测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对于怀疑胰岛素瘤引起低血糖的患者,该项检查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不同年龄人群的胰岛素水平参考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胰岛素分泌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解读结果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C肽测定:C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β细胞分泌,C肽测定有助于鉴别胰岛素瘤所致低血糖和外源性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外源性胰岛素引起低血糖时,C肽水平通常降低,而胰岛素瘤导致的低血糖C肽水平正常或升高。检测C肽同样需要静脉采血,其临床意义与胰岛素测定相互补充。在分析C肽结果时,也需要结合患者年龄等因素,因为不同年龄段C肽的基础水平不同。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10小时后于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反映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水平。餐后血糖则是进食后一定时间测定的血糖值,对于评估进食对血糖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餐后低血糖等情况有重要意义。对于有低血糖症状但血糖波动不明显的患者,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有助于发现隐匿的低血糖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功能的变化,血糖波动可能更不规律,更需要关注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变化。儿童在不同饮食状态下的空腹和餐后血糖也有其自身特点,例如儿童进食量相对固定,餐后血糖的变化可能更能反映其糖代谢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了解较长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有重要价值。如果HbA1c升高,提示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偏高,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能与整体血糖控制情况相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HbA1c正常范围略有不同,儿童的HbA1c正常范围也有其参考标准,在评估低血糖风险时,结合HbA1c水平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糖总体情况。
动态血糖监测(CGM)
原理及优势: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能够提供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血糖波动曲线,有助于发现不易被传统血糖监测方法捕捉到的无症状性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它可以全面了解患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如睡眠、活动、进食等)的血糖变化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调整治疗方案过程中,尤其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能更好地指导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调整,因为儿童的血糖波动受饮食、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动态血糖监测可以更精准地反映其血糖变化。老年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可能有一定减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不典型,动态血糖监测对于发现老年人隐匿性低血糖有重要意义。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动态血糖监测需要在皮肤上安装传感器,持续监测血糖。操作时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对于儿童,要注意传感器安装部位的选择,尽量选择活动度较小的部位,减少传感器移位或脱落的情况。老年人皮肤相对松弛,安装传感器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在监测过程中,要避免传感器部位接触水等液体,影响监测结果。
饥饿试验
试验过程:让患者禁食,一般禁食18-24小时,在此期间密切监测血糖、胰岛素、C肽等指标。如果在禁食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如上述心慌、手抖等)且血糖低于2.8mmol/L,同时伴有胰岛素水平升高,则支持胰岛素瘤的诊断。饥饿试验有一定风险,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进行饥饿试验需要谨慎评估。儿童进行饥饿试验时要严格控制禁食时间和监测频率,因为儿童的代谢储备能力相对较弱,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血糖等指标变化。
禁忌人群:对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血糖发作频繁且症状严重可能危及生命的患者,一般不适合进行饥饿试验。老年人如果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在考虑进行饥饿试验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权衡试验的收益和风险。儿童除非在必要情况下,如高度怀疑胰岛素瘤且其他检查不明确时,才谨慎考虑进行饥饿试验,并且要在严密的监护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