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等,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急救、补充血容量、药物、内镜、手术止血,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预防。
病因方面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相关。例如,Hp感染会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因素作用增强,进而形成溃疡,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就会导致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中青年人群中因Hp感染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相对较多,而老年人可能还与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的静脉血管压力增高,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量大且凶险。肝硬化的发生与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上,男性因酗酒等因素导致肝硬化进而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颅内病变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引起。应激状态下,会导致胃黏膜的微循环障碍、黏液分泌减少,黏膜屏障受损;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功能;大量饮酒则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糜烂和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有上述诱因接触史的人群更易患病。
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蚀周围血管导致出血。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烟熏饮食)、慢性炎症刺激(如胃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患肿瘤的风险逐渐增加。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如果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则可呈鲜红色或伴有血块。黑便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这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如果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也可能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不同年龄人群在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因耐受力相对较差,呕血、黑便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更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在出血量不是特别大时就出现头晕、心慌等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少时,可无明显症状;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矇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老年人发生休克时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诊断方法
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史、服药史、饮酒史、近期应激情况等。体格检查时要注意有无贫血貌、血压心率变化、腹部体征等,如肝硬化患者可能有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下降情况,判断出血程度;血生化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对于肝硬化等病因的诊断有帮助;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
内镜检查:是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能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出血情况,并可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阳性率较高。
影像学检查:对于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且临床高度怀疑血管病变者,可考虑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但相对应用较少。
治疗原则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观察呕血与黑便情况。
补充血容量: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时补充血容量,可先输入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必要时输全血,纠正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老年人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止血措施
药物止血:针对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止血药物。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止血。
内镜下止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套扎、电凝、注射药物等止血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进行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规范治疗Hp感染、正规治疗肝硬化等。对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需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均衡饮食,减少高盐、烟熏、腌制食物的摄入。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心理疏导等。不同年龄人群应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例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