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是血液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监测指标诊断,对血管、神经、免疫等有危害,可通过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保持良好心态来预防。
年龄因素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发生高血糖相对较少见,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青少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这类患儿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导致自身免疫攻击胰腺β细胞,起病较急,血糖升高明显,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胰岛功能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中老年人群往往活动量相对减少,饮食结构如果不合理,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导致高血糖的风险。
性别因素的影响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上,一般在绝经前女性和男性发病率差异不大,但绝经后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所升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雌激素对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影响,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相对更容易发生,进而影响血糖调控,增加高血糖的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饮食是导致高血糖的重要因素。例如长期大量摄入含糖饮料、糕点、油炸食品等,会使机体摄入过多的糖分,超出了胰岛素调节的负荷,容易引发高血糖。如果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也会影响肠道对血糖的调节,导致血糖波动。
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率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容易造成血糖升高。相反,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机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降低高血糖的发生风险。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不利于血糖的调控,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功能,影响肝脏对血糖的代谢调节,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诱发高血糖相关问题。
病史因素的影响
有家族糖尿病史: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增加,发生高血糖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作用以及机体的代谢相关基因等,使得个体在相同的环境因素刺激下更易出现血糖调控异常。
有其他代谢性疾病:如患有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人,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会进一步干扰血糖的正常代谢,容易导致高血糖的发生。例如肥胖患者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这些因子可能会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使血糖升高。
高血糖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高血糖主要分为生理性高血糖和病理性高血糖。生理性高血糖可见于餐后短暂的血糖升高,这是因为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血糖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一般在进食后1-2小时达到高峰,但通常不会超过正常范围太多,随后会在胰岛素等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病理性高血糖又可分为糖尿病性高血糖和非糖尿病性高血糖。
糖尿病性高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时血糖常明显升高,可达到16.7-33.3mmol/L甚至更高,除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外,还可能出现乏力、视力模糊等表现。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相对较隐匿,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随着病情进展,也会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等症状,且可能伴有皮肤瘙痒(尤其是外阴瘙痒)、手脚麻木等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
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可见于一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由于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使血糖升高。另外,严重的应激状态,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分泌大量的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也会引起血糖短暂或持续升高。
高血糖的监测与诊断
监测指标
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10小时后测得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若空腹血糖≥7.0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则高度怀疑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一般≤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伴有相应症状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一般为4%-6%,HbA1c≥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分别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用于诊断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等情况。服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11.1mmol/L则考虑糖尿病。
不同人群的诊断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诊断时除了依据血糖等指标外,还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高血糖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可能会产生影响,如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所以在诊断时要综合评估血糖情况以及儿童的整体健康和发育状况。
老年人群: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血糖调节能力更差,而且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在诊断高血糖时要注意排除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血糖升高。例如一些利尿剂等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糖代谢,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所以需要详细询问用药史,在排除药物干扰后再根据血糖指标准确诊断高血糖及相关疾病。
高血糖的危害及预防
高血糖的危害
对血管的影响: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高血糖还会影响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引起失明;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对神经的影响: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胃排空延迟、尿失禁或尿潴留等症状。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高血糖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使患者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而且感染后不易愈合。
高血糖的预防
健康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取。例如每天主食可选择粗细粮搭配,如燕麦、糙米等与精米白面搭配食用;多吃绿叶蔬菜,保证每天蔬菜摄入量在500克左右。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的肌肉力量练习,如哑铃运动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高血糖并及时干预。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糖相关项目的检查。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血糖调控,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听音乐等,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