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检测相关内容包括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用于诊断低血糖,不同人群血糖异常判断标准不同)、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胰岛素测定助诊胰岛素瘤等,C肽测定助鉴别低血糖原因)、胰岛素原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测定(胰岛素原助诊胰岛素瘤相关低血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助诊肿瘤相关性低血糖)、饥饿试验(观察空腹时低血糖症状及血糖变化,儿童需密切监测安全)、其他相关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助找低血糖病因,自身抗体检查助诊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血浆胰岛素和C肽测定
胰岛素测定:胰岛素瘤导致的低血糖往往与胰岛素分泌异常有关。测定血浆胰岛素水平有助于诊断胰岛素瘤等胰岛β细胞疾病引起的低血糖。一般来说,低血糖发作时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胰岛素(μU/ml)/血糖(mg/dl)比值大于0.3有临床意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该比值的临床意义可能因代谢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该指标能帮助判断胰岛素分泌是否异常导致低血糖。
C肽测定:C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β细胞生成及释放,测定C肽可以反映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在鉴别低血糖原因时,C肽测定有助于区分胰岛素瘤所致低血糖(C肽升高)还是外源性胰岛素使用过量导致的低血糖(C肽降低)。对于儿童,由于其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完善,C肽测定在低血糖诊断中的意义可能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病史等综合判断。
胰岛素原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测定
胰岛素原测定:胰岛素瘤患者血浆胰岛素原水平可能升高,测定胰岛素原有助于更精准地诊断胰岛素瘤相关低血糖。对于有反复低血糖发作且怀疑胰岛细胞肿瘤的患者,胰岛素原测定是重要的辅助检查项目。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胰岛素原的正常参考值可能有差异,需要根据儿童或成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判断。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胚胎发育及某些肿瘤性低血糖中可能起作用。例如,某些间叶组织肿瘤可能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导致低血糖,测定该指标对于诊断此类肿瘤相关性低血糖有一定价值。对于儿童,由于其胚胎发育相关因素的影响,该指标在低血糖诊断中的意义也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病情来分析。
饥饿试验
让患者在空腹状态下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12-72小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以及血糖变化情况。如果在饥饿试验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且血糖低于2.8mmol/L(非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血浆胰岛素升高,则支持胰岛素瘤的诊断。对于儿童进行饥饿试验时,需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血糖等指标,因为儿童在饥饿过程中可能更容易出现低血糖相关的并发症,如低血糖昏迷等,所以需要严格控制试验时间和监测频率,确保儿童的安全。
其他相关检查
肝肾功能检查: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低血糖。例如,严重肝病时,肝脏对血糖的调节功能受损,可能引起低血糖;肾功能不全时,一些激素的代谢异常等也可能参与低血糖的发生。通过检查肝功能(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和肾功能(如肌酐、尿素氮等),可以了解肝肾功能状况,帮助寻找低血糖的病因。对于有肝病史或肾病史的患者,肝肾功能检查在低血糖诊断中尤为重要,儿童如果有先天性肝肾功能异常相关疾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肝肾功能检查来排查低血糖原因。
自身抗体检查: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的患者,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查,如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受体抗体等。自身免疫性低血糖是由于体内存在针对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的自身抗体,导致胰岛素作用异常或胰岛素被过度清除而引起的低血糖。通过检测这些自身抗体,可以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低血糖。不同年龄人群中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可能不同,在儿童中如果怀疑自身免疫性低血糖,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自身抗体检查,但需要考虑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特点和检查的可行性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