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患者需进行现场初步处理,包括立即制动与体位调整、控制出血;紧急医疗转运与院内初步评估,转运中监测生命体征,院内评估失血量等;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早期快速复苏,可选用胶体液;手术或其他止血措施,如内脏破裂手术止血、非手术介入栓塞等;后续监测与治疗,包括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纠正内环境紊乱、营养支持与康复,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现场初步处理
1.立即制动与体位调整:让患者迅速躺平,若有骨折等情况先进行简单固定制动,采取仰卧中凹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且避免过度搬动,老年人则要轻柔操作防止二次损伤;女性若有特殊生理期情况,操作时也要尽量减少对其身体的不良刺激。
2.控制出血:尽快找到出血点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使用止血带等。对于不同部位出血有不同方法,四肢出血可用止血带,要记录好上止血带时间,每小时放松1-2分钟;外出血用干净敷料直接按压止血。年龄较小儿童止血时要特别轻柔,选择合适的止血材料;老年人血管脆性大,止血操作需更谨慎。
二、紧急医疗转运与院内初步评估
1.转运注意事项:转运途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意识、脉搏、呼吸、血压等,用担架平稳搬运患者,避免颠簸。不同年龄患者转运时的监护重点不同,儿童需密切观察面色、呼吸频率等;老年人要关注心脑血管方面的反应。
2.院内初步评估:到达医院后迅速进行评估,包括快速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失血量。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下降情况,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估休克程度。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贫血病史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要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失血对其的影响程度。
三、液体复苏
1.晶体液复苏: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进行早期快速复苏。一般先快速输入等渗晶体液,成人可在15-30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约20ml/kg快速输入,老年人要注意输入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2.胶体液复苏:在晶体液复苏基础上,可根据情况选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但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不同年龄患者对胶体液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使用胶体液需严格掌握指征和剂量。
四、手术或其他止血措施
1.手术止血:如果是内脏破裂等需要手术的情况,尽快安排手术止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手术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和麻醉风险等;老年人要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2.非手术止血手段:对于一些出血部位较局限且适合非手术的情况,如某些妇科出血等,可采用介入栓塞等方法止血。在实施这些措施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
五、后续监测与治疗
1.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进入病房后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指标。尿量是重要的监测指标,成人要求尿量维持在0.5-1ml/(kg·h),儿童根据年龄有相应的尿量标准,老年人也要关注尿量变化判断肾功能等情况。
2.纠正内环境紊乱:根据血气分析等结果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如发现酸中毒要根据情况补充碱性药物,发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要及时纠正,不同年龄患者内环境紊乱的表现和纠正方式有一定差异,儿童纠正电解质紊乱要更精准防止过量。
3.营养支持与康复:在患者情况稳定后,要进行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老年人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吸收。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康复指导,包括活动量逐渐增加等,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