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病,因ATP7B基因突变致铜代谢异常,有肝脏、神经、眼部等表现,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低铜饮食、驱铜及对症支持治疗,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小儿护理要注意饮食、用药、安全及心理等方面。
一、疾病定义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ATP7B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铜转运代谢异常,使得铜在体内尤其是肝脏、大脑、角膜等组织器官蓄积,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因因素:患者体内ATP7B基因存在突变,该基因编码的铜转运P型ATP酶功能异常,影响了肝脏对铜的排泄,使得铜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在体内逐渐沉积。
铜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铜与血浆铜蓝蛋白结合后进行转运,而患者由于ATP7B基因缺陷,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且胆汁排铜障碍,导致铜在肝脏等器官沉积,随着病情进展,沉积的铜会累及神经系统、眼部等多个系统。
三、临床表现
肝脏表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例如部分患儿因肝脏受损,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水肿等。
神经系统表现:常见震颤、肌张力异常、运动迟缓等,如患儿可能出现手部不自主震颤,影响其拿取物品等精细动作;还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影响语言表达和进食。
眼部表现:角膜边缘可见凯-弗环(Kayser-Fleischerring),这是由于铜沉积于角膜缘后弹力层所致,是小儿肝豆状核变性较为特征性的体征。
其他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还可能有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等。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测定: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正常儿童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有一定范围,患儿通常低于正常范围。
24小时尿铜测定:患儿24小时尿铜排泄量明显增加,因为铜代谢异常导致铜大量从尿液排出。
肝铜量测定:肝组织活检测定肝铜量是诊断的金标准,肝铜量会显著升高。
影像学检查
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基底节区等部位的异常信号,有助于评估神经系统受累情况。
腹部超声:能观察肝脏、脾脏的形态结构变化,如肝脏是否有肿大、质地改变等。
五、治疗原则
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坚果、巧克力等,减少铜的摄入。
驱铜治疗:使用驱铜药物,如青霉胺等,促进铜的排出,但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的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因为青霉胺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等。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肝脏损害进行保肝治疗,针对神经系统症状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等。例如对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护肝、支持等治疗措施;对于有运动障碍的患儿,可进行康复训练来改善运动功能。
六、预后情况
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规范治疗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如果诊断不及时,病情进展到严重的肝脏、神经系统损害时,预后较差,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生活能力等,甚至危及生命。
七、特殊人群(小儿)护理与注意事项
饮食护理:严格遵循低铜饮食原则,家长要熟悉低铜食物种类,为患儿准备专门的低铜饮食,确保患儿摄入铜量极低,防止铜继续蓄积加重病情。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驱铜药物,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皮疹、血尿等异常情况,定期带患儿复查相关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安全护理:由于患儿可能存在运动障碍,如震颤、肌张力异常等,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患儿跌倒、受伤等,为患儿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如地面保持干燥、清除障碍物等。
心理护理: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由于疾病可能影响其生活、学习等,患儿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