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包括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选低升糖指数食物、控碳水摄入)、运动疗法(选合适方式、定时间频率)、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血糖监测(定频率和方法)、健康教育与心理调节(患者及家属接受教育、保持良好心态),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
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稳定血糖。常见的低GI食物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大部分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豆类等。研究表明,食用低GI食物可使餐后血糖波动较小,有利于血糖控制。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严格控制精制谷物(如白面包、白米饭)的摄入量,适当增加杂粮的比例。例如,用部分杂粮代替精米精面,每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根据血糖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运动疗法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在每周的5天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选择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以运动时稍感吃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为宜。
运动时间和频率: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还可避免低血糖发生。长期坚持规律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代谢。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病情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适用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格列奈类药物(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等。但药物的选择需在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后进行。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出现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并发症等情况时也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种类包括短效、中效、长效及胰岛素类似物等,需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剂量。
血糖监测
监测频率: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病情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一般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监测频率较高,如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每天监测多次血糖;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
监测方法:可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采血部位一般为手指,需注意消毒和操作规范,确保监测结果准确。通过血糖监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
健康教育与心理调节
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应接受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等知识,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如胰岛素注射方法(若需要)、血糖监测方法等。社区和医疗机构可定期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调节: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人也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可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1型糖尿病多需胰岛素治疗,在运动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运动前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血糖变化,加强对孩子的血糖监测和生活管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运动时要选择安全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同时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间血糖控制非常重要,饮食上要在保证胎儿营养需求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可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运动选择要安全,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血糖监测要更加频繁,药物治疗需谨慎,一般优先选择饮食和运动控制,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且要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