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大,正常血糖有范围,低血糖有定义。其危害体现在神经系统损伤方面,有急性对大脑影响及长期慢性损伤;心血管系统方面有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激素调节及代谢紊乱方面有激素调节失衡和代谢紊乱加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更易受损,儿童代偿弱易脑损伤,老年人各器官衰退并发症风险高,糖尿病患者易低血糖且波动不利病情控制。
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大的原因
神经系统损伤方面
对大脑的急性影响:大脑依赖葡萄糖作为主要能源物质,当发生低血糖时,脑细胞供能不足。轻度低血糖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例如,在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的研究中发现,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其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脑功能本身有一定退化,低血糖更容易导致脑功能的急性损伤,可能出现反应迟钝、意识障碍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不可逆的脑损伤,如脑梗死等。儿童如果发生低血糖,会影响其大脑的正常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对能量的需求相对较高且敏感,低血糖可能干扰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发育过程。
长期慢性影响:反复发生的低血糖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慢性损伤。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的人群,其认知功能会逐渐下降,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些病理改变过程,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系统影响方面
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低血糖时,体内会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这种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血管事件。例如,在患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低血糖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可能导致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更为显著,更容易引发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激素调节及代谢紊乱方面
激素调节失衡:低血糖会打破体内正常的激素调节平衡。正常情况下,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升高血糖,但反复低血糖会使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机制紊乱。同时,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反复异常分泌也会对身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长期下去可能导致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
代谢紊乱加重:低血糖时,机体的代谢过程会发生紊乱,不仅影响糖代谢,还会波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等。例如,脂肪分解增加,可能导致血脂异常等情况,长期的代谢紊乱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而高血糖主要是慢性糖代谢紊乱,其急性危害相对低血糖来说没有这么迅速和严重的多系统损伤。
特殊人群的易损性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善,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对血糖变化更为敏感。儿童发生低血糖时,由于其自身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低血糖,病情进展可能比成人更快,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脑损伤等后果。比如婴幼儿,低血糖可能导致惊厥等严重情况,且可能影响其后续的智力和身体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糖代谢调节功能、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以及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等都下降。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很难及时感知低血糖的症状,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而且其身体的恢复能力也较差,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高。例如,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昏迷后,苏醒的时间可能较长,并且容易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调节能力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而且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身体已经适应了相对较高的血糖水平,一旦血糖突然降低到正常范围以下,身体的不适应反应更为强烈,危害也更大。同时,糖尿病患者如果反复发生低血糖,会干扰血糖的平稳控制,形成一种“低血糖-高血糖”的波动状态,这种波动比单纯的高血糖更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如加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