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抢救需多步骤进行,包括启动抢救流程、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器官功能支持、病情监测调整治疗方案,且儿童、老年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要分别做好环境准备、生命体征监测、补液、找感染源用抗菌药、评估纠正酸碱平衡、选调血管活性药物、各器官支持及持续监测调整方案。
一、立即启动抢救流程
1.环境准备:将患者转移至安静、温暖且通风良好的抢救区域,为后续抢救创造适宜环境,不同年龄患者对环境温度要求不同,儿童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更需注意保暖。
2.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尤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可能更具提示意义。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扩容:首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根据患者情况计算初始补液量,一般成人可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补液量,约20ml/kg,通过快速补液改善组织灌注,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谨慎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胶体液补充:在晶体液扩容基础上,可根据情况补充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有助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进一步改善循环,不同年龄患者对胶体液的耐受性有所差异。
三、控制感染
1.寻找感染源:迅速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明确感染源,如进行血常规、病原学检测、影像学检查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感染源可能不同,儿童感染源多与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相关,女性患者需注意妇科相关感染源排查。
2.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感染源和药敏试验结果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考虑药物的禁忌证和相互作用,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四、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1.评估酸碱状态:通过血气分析等检查评估患者酸碱平衡情况,确定酸碱紊乱类型,如代谢性酸中毒等。
2.纠正措施:根据酸碱紊乱类型给予相应纠正措施,如代谢性酸中毒可适当补充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补充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气变化,避免纠正过度。
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1.评估血流动力学: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改善组织灌注,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谨慎调整剂量,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等变化。
2.药物调整: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和输注速度,确保达到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六、器官功能支持
1.呼吸支持: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容量控制通气等,儿童在机械通气时需特别注意通气参数的调整,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肾脏支持:密切监测肾功能,对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有肾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更谨慎评估肾脏功能变化。
3.其他器官支持:关注肝脏等其他器官功能,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其功能稳定,如给予保肝药物等(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
七、病情监测与调整治疗方案
1.持续监测: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等,动态评估病情变化。
2.调整治疗:根据病情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根据感染控制情况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等。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性休克病情变化较快,需特别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控制,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和护理原则,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前囟等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抢救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避免加重基础疾病。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病史对治疗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变化,肾脏疾病患者在补液和使用药物时需考虑对肾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