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的急性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上消化道肿瘤等,临床表现有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诊断方法有胃镜检查、血常规检查、粪便隐血试验,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急救措施和止血治疗,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儿童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检查安抚等。
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引发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出血风险。不同年龄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不良生活方式相关,老年人则可能因血管硬化等因素使溃疡出血后不易自行止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的静脉迂曲扩张,易破裂出血。肝硬化的病因多样,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在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中,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较高,且出血量大,病情凶险。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颅内病变等,也可因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或大量饮酒导致。各种年龄段均可发生,应激状态下的患者更易出现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发生溃烂出血。中老年人是上消化道肿瘤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患癌风险增加,且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呕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时,血液在胃内停留较长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呕血可呈咖啡渣样。黑便则是由于血红蛋白的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一般呈柏油样黑亮。不同年龄患者对呕血和黑便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急性失血更容易导致休克,需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能进行止血治疗。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诊断阳性率较高。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会逐渐下降。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情况,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典型。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但不能确定出血部位和原因。
治疗原则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于休克患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可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必要时输入红细胞悬液等。儿童患者在补液时需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发生肺水肿等并发症。
止血治疗: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内镜下止血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注射硬化剂、套扎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变化较快,且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补液时要注意心功能情况,防止输液过多过快引起心衰等并发症。
儿童:儿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由于儿童血容量小,失血后易出现休克,补液时要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在进行胃镜等检查时,要做好麻醉评估和患儿的安抚工作,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