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人体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致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症状的现象,有消化道症状(腹泻、腹胀、腹痛等)和其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肠痉挛等),婴幼儿和成人表现有不同特点,婴幼儿要注意母乳喂养及配方奶选择等,成人中老年人和有肠道疾病史人群需注意相应饮食及营养等方面的事项。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分解乳糖,导致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一系列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症状的现象。乳糖是奶类中含有的一种糖类,乳糖酶能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便吸收。
二、常见症状表现
(一)消化道症状
1.腹泻
对于婴幼儿来说,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这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增加了渗透压,使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同时乳糖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气体,刺激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例如,有研究显示,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腹泻发作时,粪便中的乳糖含量往往升高。
成人乳糖不耐受时也可能出现腹泻,一般为稀便,每日次数相对婴幼儿可能较少,但也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2.腹胀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在肠道内积聚就会引起腹胀。儿童可能会表现出腹部膨隆,经常用手摸肚子,感觉不适;成人则可能自觉腹部胀满,影响食欲和日常生活。
3.腹痛
肠道内气体积聚以及肠道蠕动紊乱可能导致腹痛。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尤其是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成人则可能感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附近。
(二)其他系统症状
1.恶心呕吐
部分乳糖不耐受者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后可能出现恶心,严重时会伴有呕吐。儿童可能因为恶心呕吐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成人则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2.肠痉挛
肠道平滑肌痉挛可引起阵发性的腹部疼痛,儿童可能会突然出现哭闹,蜷缩身体等表现;成人则能明显感觉到腹部的痉挛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三、不同人群的表现特点
(一)婴幼儿
1.年龄因素
新生儿时期乳糖不耐受相对较少见,随着月龄增长,尤其是在4-6个月后,由于自身乳糖酶分泌逐渐减少或活性降低,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摄入较多含乳糖食物,婴儿也可能因母乳中乳糖含量高而出现乳糖不耐受表现;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如果奶粉中乳糖含量较高且婴儿自身乳糖酶不足,也会出现相应症状。
2.性别差异
一般来说,男女婴儿在乳糖不耐受症状表现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乳糖酶的分泌情况和摄入乳糖的量等因素。
3.生活方式影响
婴儿的喂养方式对乳糖不耐受症状影响较大,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的饮食中如果含有大量乳糖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等),婴儿通过母乳摄入较多乳糖后更易出现症状;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配方奶(乳糖含量过高),也会诱发症状。
(二)成人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成人的乳糖酶活性可能会逐渐下降,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易出现乳糖不耐受。例如,有调查发现,50岁以上人群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性别差异
通常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女性可能因为自身激素水平等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但这不是普遍规律。
3.生活方式影响
饮食习惯是重要因素,长期很少接触含乳糖食物的人,突然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时更易出现症状;一些有肠道疾病史的成人,如肠炎等,可能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和功能,从而更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母乳喂养婴儿
母亲应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乳糖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油等。如果婴儿乳糖不耐受症状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喂养,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替代品,保证婴儿的营养供应。
2.配方奶喂养婴儿
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时,要确保配方奶的营养均衡,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在更换配方奶过程中,要逐渐过渡,避免婴儿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加重的情况。
3.病史因素
如果婴儿有肠道感染病史,在恢复期间更要注意乳糖的摄入情况,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喂养方式,防止乳糖不耐受症状加重影响肠道恢复。
(二)成人
1.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乳糖不耐受,在饮食上要避免大量饮用牛奶、食用奶酪等富含乳糖的食物。可以选择酸奶(部分发酵后乳糖含量降低)、乳糖酶制剂辅助的奶制品等。同时,要注意从其他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钙等营养物质,如多吃豆制品、绿叶蔬菜等。
2.有肠道疾病史人群
对于有肠炎、肠道手术史等人群,要更加关注乳糖摄入后自身的症状反应。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前,可以考虑先服用乳糖酶制剂,以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并且要定期监测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必要时调整饮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