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包括控制出血(外伤出血用加压包扎或止血带,注意方法)、安置平卧位抬高下肢;监测生命体征(频率频,指标有心率、血压等);液体复苏(先晶体液后胶体液,不同晶体液和胶体液有特点);手术治疗(明确指征,依病因部位选方式);特殊人群处理有儿童(代偿弱、输液调整等)、老年(防心衰等,评估手术)、妊娠期(关注胎儿,选合适液体和手术麻醉方式)。
一、现场急救措施
1.控制出血:迅速识别出血部位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出血,如外伤导致的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使用止血带等方法。对于外伤出血,加压包扎是最常用的初步止血方法,通过直接压迫伤口,利用血液凝固机制阻止出血继续,一般应将无菌纱布或清洁布料覆盖在伤口上,然后用绷带等进行加压包扎,要注意包扎力度适中,既保证止血效果又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如果出血较为严重,使用止血带时需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止血带应扎在伤口近心端的肢体上,标记上止血带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要放松一定时间,一般每隔1小时放松2-3分钟,避免长时间使用止血带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2.体位安置:将患者置于平卧位,下肢适当抬高,这样可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平卧位可减少因重力作用导致的血液向下肢分布,抬高下肢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二、生命体征监测
1.监测指标: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心率会增快,因为机体通过心率加快来试图维持心输出量;血压会下降,收缩压常低于90mmHg或脉压差小于20mmHg;呼吸可能会增快,以增加氧的摄入;血氧饱和度可能会降低,提示机体存在缺氧情况。通过持续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心率持续增快、血压持续下降提示休克可能在进展,需要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2.监测频率:应频繁监测,一般每5-15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并做出相应处理。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甚至需要持续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以便实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
三、液体复苏
1.晶体液复苏:首先选择晶体液进行快速复苏,常用的晶体液有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等。晶体液可以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一般先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输注速度可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而定,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输注1000-2000ml晶体液。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相近,能够较好地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但大量输注生理盐水可能会导致高氯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复方氯化钠溶液含有钠、氯、钾、钙等多种电解质,更接近人体的生理环境,在补充容量的同时对电解质平衡的影响相对较小。
2.胶体液复苏:在晶体液复苏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胶体液可以提高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容量的时间较长。例如,羟乙基淀粉可以增加血浆容量,改善微循环灌注,但长期或大量使用羟乙基淀粉可能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需要谨慎使用。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的重要胶体成分,输注白蛋白可以提高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在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或胶体液需求较大时使用。
四、手术治疗
1.明确手术指征:如果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内脏破裂、大血管破裂等外科情况引起,应尽快明确手术指征并进行手术治疗。例如,肝脾破裂导致的大量出血,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止血。在决定手术之前,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患者,可以在积极液体复苏的同时完善相关检查,尽快安排手术;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抢救室进行紧急手术准备后立即进行手术。
2.手术方式选择:根据出血的病因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果是肝破裂,可能需要进行肝修补术、肝部分切除术等;如果是脾破裂,通常行脾切除术。手术过程中要迅速控制出血部位,修复损伤组织,以挽救患者生命。
五、特殊人群处理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失血性休克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其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更快。在液体复苏时,晶体液的输注速度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快输注导致心肺功能负担过重。例如,儿童重度失血性休克时,晶体液的初始输注速度可按20ml/kg快速输注,但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心率等情况。同时,儿童的血管较细,穿刺可能相对困难,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保证液体能够顺利输注。另外,儿童的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考虑手术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尽量选择对儿童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失血性休克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液体复苏时,要注意避免过快、过量输注液体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例如,老年患者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快速大量输注晶体液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肺水肿等。在监测生命体征时,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如心电图变化等。对于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需要全面评估其全身状况和各脏器功能,权衡手术收益和风险,尽量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失血性休克较为复杂,需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在液体复苏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液体,晶体液的选择与非妊娠期患者类似,但要注意输注速度和液体量的控制,避免因液体复苏不当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对子宫等造成刺激,导致流产或早产等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