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先紧急评估生命体征、呕血黑便等情况,一般处理包括卧位与建静脉通路,病因有消化性溃疡等,靠胃镜等辅助检查,止血用药物和内镜,不同人群如老、儿、妊娠期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后续观察病情与预防复发。
一、紧急评估与一般处理
1.病情评估
首先要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理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对血容量丢失的耐受性更差,需更密切监测。例如,儿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心率增快可能更早出现且幅度更大。
评估呕血和黑便的情况,包括呕血的颜色、量,黑便的性状、次数等。如果呕血为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较快、量较大;黑便呈柏油样则多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
2.一般处理
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时引起窒息。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体位。如果是儿童,要特别注意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因呕吐物堵塞气道。
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如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或胶体溶液等。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功能不全;儿童则要按照体重计算合适的补液量和速度。
二、病因诊断
1.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都可能引起。
急性胃黏膜病变也是常见原因,可能与应激、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老年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概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因药物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出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的年龄、基础肝病情况等都会影响病情。
胃癌等肿瘤性病变也可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不同年龄段的肿瘤发生率不同,需通过胃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2.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对于儿童,胃镜检查需谨慎操作,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法。
对于怀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了解肝脏情况,评估肝硬化的程度等。
三、止血治疗
1.药物止血
抑酸药物是常用的止血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可以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发挥作用,有利于止血。例如,静脉应用奥美拉唑等PPI。
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应用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但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对于老年人,需关注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内镜下止血
如果胃镜发现出血病灶,可根据情况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对于儿童内镜下止血,要严格遵循儿科内镜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内镜及止血方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由于其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差,病情变化快。在处理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补液时注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仔细评估可能的病因,如老年人更常见的消化性溃疡、肿瘤等,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2.儿童
儿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与感染、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因素有关。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液体平衡,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差。内镜检查需谨慎,如非必要尽量避免。对于因感染引起的出血,要积极控制感染。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处理要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在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胎儿的安全,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
五、后续观察与预防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呕血及黑便情况等,观察止血效果和有无再出血迹象。对于出血停止的患者,也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防止再次出血。
2.预防复发
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如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规范抗溃疡治疗,按疗程用药;肝硬化患者要积极治疗肝硬化,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对于因药物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者,要停用相关药物或换用其他替代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