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约20%-35%患者存在基因缺陷,家族遗传史人群患病风险高)、感染因素(柯萨奇B组病毒等感染可损伤心肌引发炎症及免疫反应致心肌受损)、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攻击心肌细胞致损伤凋亡)、中毒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损害心肌致重构,某些药物因心脏毒性损伤心肌)、其他因素(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如甲功能异常、糖尿病可影响心肌,围生期女性也易患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是引发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诱因。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病毒感染心肌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炎症反应。同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参与其中,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以及正常心肌细胞,导致心肌持续受损。例如,在病毒流行季节,感染柯萨奇B组病毒后,如果心肌炎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而引发相关心脏病变。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心肌细胞视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例如,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针对心肌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心肌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心肌细胞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等免疫反应,造成心肌组织的破坏,进而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这种免疫因素导致的心肌损伤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更为明显。
中毒因素
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中毒因素之一。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长期饮酒会干扰心肌细胞的脂肪酸代谢、葡萄糖代谢等,使得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同时,酒精还会引起心肌纤维的变性、坏死,导致心肌重构。对于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如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例如男性每日饮酒量相当于酒精50g以上,持续5年及以上),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心肌损伤从而导致扩张型心肌病。例如,一些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等),在治疗肿瘤过程中,由于药物的心脏毒性,可逐渐损伤心肌,引发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药物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干扰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影响心肌细胞的钙稳态等有关。不同药物导致心肌损伤的具体机制不同,但都可能最终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进而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其他因素
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可影响心肌的代谢和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加速心肌细胞的代谢,导致心肌肥厚、心肌重构,长期可发展为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改变;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也可能引起心肌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此外,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肌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影响心肌的营养供应和正常功能,增加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对于患有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因为这些疾病状态下心肌病变的发生风险较高。
围生期因素:部分女性在围生期(妊娠最后1个月至产后5-6个月)可能发生扩张型心肌病,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自身免疫反应、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围生期,女性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免疫调节变化等,使得心肌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扩张型心肌病。对于围生期女性,需要加强心脏监测,尤其是有相关高危因素(如既往有心脏疾病史等)的女性,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心脏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