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包炎是细菌感染致心包炎症的疾病,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包括血行播散等,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必要时心包穿刺引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细菌性心包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症性疾病,是心包炎的一种类型,其发生是细菌通过血行播散、直接蔓延等途径侵袭心包所致。
二、病因
1.常见致病菌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引发细菌性心包炎,在免疫力低下人群或有外伤、手术等情况后易感染。
链球菌:A组链球菌等也可能导致该疾病,例如患者有皮肤感染等前驱感染后,细菌可能播散至心包。
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如长期住院、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中易引发感染。
2.感染途径
血行播散: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感染病灶,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包,引起心包炎症。
直接蔓延:邻近组织的细菌感染直接蔓延至心包,比如纵隔感染、胸骨骨髓炎等可累及心包。
医源性感染:心脏手术、介入操作等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等,细菌可进入心包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胸痛:为较为突出的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钝痛,疼痛可因呼吸、咳嗽或体位改变而加重,是由于炎症刺激心包神经所致。
呼吸困难: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这是因为心包炎症导致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增多会限制心脏的舒张功能,影响心脏的泵血,进而引起肺淤血,导致呼吸困难。
2.体征
心包摩擦音:是细菌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在心前区可闻及搔抓样、高频的声音,这是由于心包脏层和壁层炎症,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
心包积液征:当心包积液量较多时,可出现心界扩大,心音遥远等体征,大量心包积液还可能导致颈静脉怒张、肝大等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细菌感染的炎症反应。
血培养:若血培养阳性,可明确致病菌,对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有重要意义,但血培养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出结果。
心包穿刺液检查:穿刺抽取心包积液进行检查,若积液中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积液涂片或培养找到细菌可确诊。
2.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但不具特异性。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明确心包积液的量,还能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胸部X线:可发现心影增大呈烧瓶样,尤其是在大量心包积液时,但X线对于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有限。
五、治疗
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对于有心包积液的患者,必要时需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等治疗,以缓解心包填塞等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细菌性心包炎可能因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心率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细菌性心包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功能情况,因为心包积液对老年人心脏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加强对心功能的监测。
3.孕妇:孕妇患细菌性心包炎时,治疗需格外谨慎,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因为炎症本身和治疗药物都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