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有不同类型且症状各异,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有乏力等,进展后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症状;肥厚型心肌病有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限制型心肌病有心力衰竭表现及血栓栓塞症状。症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相关,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心肌病表现有差异,不同性别无绝对特异性差异,运动、饮酒等生活方式影响症状,有家族遗传病史或基础疾病者需关注症状。
一、不同类型心肌病的常见症状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早期可能仅有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起初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气短,病情加重后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在睡眠中突然憋醒,需坐起喘息方可缓解,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平卧时呼吸困难明显加重,只能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呼吸。还可伴有水肿,常见于下肢,表现为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另外,还可能有食欲减退、腹胀等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能感觉心跳明显加快且不规律,伴有心慌不适。
肥厚型心肌病
呼吸困难:多在活动时出现,是由于肥厚的心肌使心室顺应性降低,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导致肺淤血引起。部分患者也可在夜间睡眠中因呼吸困难而憋醒。
心绞痛:常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是因为肥厚的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所致。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性质与冠心病心绞痛相似,但服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缓解效果往往不佳。
晕厥或先兆晕厥:多发生于活动时,是由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心排出量突然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可能表现为运动后突然晕倒,年长儿或成人可能在运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下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心悸:因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引起,患者可自觉心跳不规则、心慌等。
限制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表现: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由于心室舒张受限,心室充盈受阻,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出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但限制型心肌病的心力衰竭往往以右心衰竭症状更为突出,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腹腔积液等。
血栓形成和栓塞:由于心室舒张受限,心室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相应部位的栓塞症状。例如,肺栓塞时可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脑栓塞时可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症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系
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肥厚型心肌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较多见,其症状可能因年龄较小表达不清晰而容易被忽视。例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后气促、生长发育迟缓等,由于儿童不会准确描述胸痛、晕厥等症状,家长可能仅发现孩子活动耐力差,需仔细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而扩张型心肌病在儿童中也可发生,婴儿期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多汗、呼吸急促等表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
中老年:扩张型心肌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症状出现相对隐匿,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减退,症状逐渐显现。而肥厚型心肌病在中老年患者中也不少见,其症状可能因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而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更严重。
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不同性别在心肌病症状上没有绝对的特异性差异,但某些情况下可能有一定体现。例如,在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病和症状表现上,男性和女性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差异,但在疾病的进程和对治疗的反应上可能会有个体差异。
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相关: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剧烈运动可能诱发晕厥、心绞痛等症状,因为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肥厚的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且流出道梗阻可能加重,导致心排出量进一步减少。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过度运动可能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因为运动时心脏负荷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泵血功能来满足机体需求,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功能本身较差,无法适应这种负荷增加。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属于扩张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患者长期大量饮酒后,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等,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和饮酒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
病史因素
有家族遗传病史:如果家族中有心肌病患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那么家庭成员患心肌病的风险较高,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出现活动后气短、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心肌病。
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肌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在出现心肌病症状时,可能与基础疾病的症状相互混淆,需要仔细鉴别。如高血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判断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还是合并了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