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采集需关注年龄、外伤史、症状出现时间进展及其他病史;体格检查要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是首选,可清晰显示血肿情况,儿童需注意辐射,头颅MRI对特殊情况诊断有帮助,特殊人群需谨慎;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关注特殊情况,凝血功能检查助病因诊断。
外伤史:多数硬脑膜下血肿有明确或不明确的头部外伤史,需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头部撞击、摔倒等情况,包括外伤的时间、受伤部位、受伤时的状态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是轻微的头部磕碰后逐渐出现症状。
症状出现时间及进展:了解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以及症状是逐渐加重还是突然变化等情况。比如有些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在受伤后数周甚至数月才出现头痛、智力障碍等症状。
其他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脑血管疾病史等,因为有这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硬脑膜下血肿的情况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硬脑膜下血肿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从而引起生命体征的变化,如颅内压增高时可能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等表现。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是否正常,硬脑膜下血肿可能压迫视神经等导致瞳孔异常;检查肢体的肌力、肌张力,有无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不同部位的硬脑膜下血肿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
优势:是诊断硬脑膜下血肿的重要首选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情况,能看到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的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对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多表现为高密度影;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为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则多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通过头颅CT还能明确血肿的范围、厚度以及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脑室受压等情况。
儿童特点:儿童头颅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准确调整扫描参数。同时,儿童硬脑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头颅MRI:
优势: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有帮助,尤其是在区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方面。例如,通过MRI的不同序列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血肿的时间演变情况。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中,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情况,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不过,头颅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患者需要保持静止,对于躁动不安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实施难度较大。
特殊人群: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头颅MRI检查时,要充分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因为MRI是利用磁场成像,一般认为对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但仍需谨慎操作。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情况下,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血常规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如果患者同时伴有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表现。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等指标,因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有慢性失血的情况,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等。
凝血功能检查:如果怀疑患者有出血性疾病相关的硬脑膜下血肿,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凝血因子情况、血小板功能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凝血机制异常导致的出血情况,这对于病因诊断和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例如,血友病患者可能因凝血功能障碍而发生硬脑膜下血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