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经常扭伤可能由解剖结构、肌肉力量、运动、环境、疾病等因素导致,可通过康复锻炼、佩戴防护装备、注意环境安全、调整运动方式应对及预防,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解剖结构因素: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得其稳定性相对容易受到影响。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外侧的韧带相对薄弱,如距腓前韧带等,当足部处于内翻位时,外侧韧带更容易受到牵拉损伤,这是导致脚踝容易扭伤的基础解剖学因素。对于一些本身踝关节结构发育稍有异常的人群,比如韧带松弛度与常人不同,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脚踝扭伤情况,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受此影响,而本身有先天性韧带松弛的人群,相对更易反复扭伤。
肌肉力量不足:小腿的肌肉,如腓骨长短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肌肉力量薄弱,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踝关节的活动,在行走、运动等过程中,当受到微小外力时,就容易发生脚踝扭伤。比如长期不运动的人,肌肉力量较差,或者运动员在训练强度不足时,肌肉力量没有达到维持踝关节稳定的要求,都可能导致脚踝经常扭伤。不同年龄层中,老年人可能因肌肉萎缩等原因导致肌肉力量下降,青少年可能因运动训练不当等导致肌肉力量不足,从而增加脚踝扭伤风险。
运动因素: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进行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滑冰、滑雪等需要频繁变向、跳跃、急停的运动时,踝关节承受的压力和应变较大。如果运动前没有充分热身,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没有被激活,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较差,就容易发生扭伤。而且运动中的一些不规范动作,比如落地时姿势不正确等,也会增加脚踝扭伤的几率。对于经常参与这类运动的人群,无论男女,都需要更加注意运动中的防护,否则反复扭伤的可能性较大。
环境因素:行走或运动的环境也会影响脚踝扭伤的发生。比如地面不平整,有坑洼、障碍物等,在不留意的情况下行走或运动时,就容易导致脚踝扭伤。在不同环境下,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不同,比如户外爱好者在野外复杂地形活动时,比在平坦的室内运动场地更容易因环境因素导致脚踝扭伤。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脚踝经常扭伤,比如关节炎,包括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会导致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关节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扭伤情况;神经系统疾病,如外周神经炎等,可能会影响对踝关节运动的神经控制,导致肌肉不能及时协调收缩来维持关节稳定,从而增加扭伤风险。患有这类疾病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来降低脚踝反复扭伤的可能性。
应对及预防措施
康复锻炼:通过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比如进行踮脚尖、踝关节屈伸、内外翻等动作的练习。以踮脚尖为例,可以每天早晚各进行多次,每次坚持一定时间,逐步增加强度。对于不同人群,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需要适当调整,老年人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加大锻炼力度。
佩戴防护装备:在进行容易导致脚踝扭伤的运动时,佩戴护踝等防护装备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撑和保护,减少脚踝扭伤的发生几率。选择合适尺寸、质量可靠的护踝很重要,不同运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护踝,比如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可能需要支撑性更强的护踝。
注意环境安全:在行走或运动前,要留意周围环境,尽量选择平坦、安全的场地。如果在不平整的地面活动,要更加小心谨慎,放慢速度,避免奔跑等易导致扭伤的动作。
调整运动方式:运动时要规范动作,运动前充分热身,让身体进入运动状态,尤其是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关节。运动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时调整姿势,避免急停、急转等可能导致脚踝扭伤的危险动作。
如果脚踝经常扭伤且情况较为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