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后需先评估损伤程度,包括明确受伤情况并借助影像学检查,然后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如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冷敷热敷、按摩理疗、康复训练),还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不良姿势动作,合理运动锻炼,同时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要专业就诊康复,老年人训练轻柔营养补充,女性选合适鞋子,有基础病史人群控血糖等以促进恢复。
一、评估损伤程度
1.明确受伤情况:首先要回忆受伤当时的具体情形,比如扭伤时是否有听到明显声响、是否立即出现严重肿胀等。若受伤后长时间仍疼痛,需考虑是否存在韧带撕裂、撕脱骨折等较严重情况。可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如按压脚踝不同部位观察是否有固定痛点,进行关节稳定性测试看是否存在过度松动等。
2.辅助检查: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排查是否有骨折,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韧带、软骨等软组织损伤情况,这对于准确评估损伤程度至关重要,不同的损伤程度后续处理方式差异较大。
二、针对性康复治疗
1.休息与制动:即使疼痛有所缓解,仍需注意避免过多行走、剧烈运动等加重损伤的活动。可根据损伤情况佩戴合适的支具或护踝来提供稳定支撑,限制脚踝不必要的活动,让受伤组织有机会修复。例如轻度韧带损伤可佩戴护踝,严重韧带损伤可能需要石膏固定等更严格的制动措施。
2.物理治疗
冷敷与热敷:在受伤初期(一般72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肿胀和疼痛;72小时后根据恢复情况考虑热敷,用温毛巾或热水袋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化瘀。但要注意冷敷时避免冻伤皮肤,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以防烫伤。
按摩与理疗: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轻柔的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也可采用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方法,超声波能深入组织促进代谢,红外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损伤组织修复。不过理疗等操作需由专业人员规范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损伤。
康复训练:当损伤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可逐步开展康复训练。比如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如坐姿提踵、踮脚尖等),以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强度和难度,避免急于求成导致再次损伤。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不良姿势与动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久蹲等加重脚踝负担的姿势,上下楼梯时要尽量缓慢平稳,避免崴脚动作再次发生。例如上下楼梯时可借助扶手保持平衡,一步一步小心上下。
2.合理运动与锻炼:在脚踝恢复后期,可逐渐增加一些对踝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如游泳、在平地上慢走等,待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后再逐步尝试打篮球等较剧烈运动,但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护脚踝,可佩戴护踝等防护装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脚踝扭伤几个月还疼需格外重视,因为儿童骨骼、软组织处于发育阶段。要避免自行盲目处理,应及时带儿童到儿科及骨科就诊,通过详细检查评估损伤情况,康复训练要在专业儿童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且训练强度要适中,以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前提。
2.老年人:老年人脚踝扭伤恢复慢且易有其他健康问题影响恢复。要关注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缓慢,物理治疗等操作要考虑老年人的耐受程度。同时,老年人要注意营养补充,尤其是保证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有助于损伤组织修复和骨骼健康,以促进脚踝疼痛的缓解和功能恢复。
3.女性:女性可能更关注脚踝扭伤后对外观和日常活动的影响,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等不利于脚踝恢复和稳定的footwear,选择舒适、有良好支撑的鞋子帮助恢复。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脚踝扭伤恢复期间要密切关注血糖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等,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基础病的治疗方案,同时在康复过程中加强对脚踝损伤的监测和护理,确保损伤能顺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