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要点包括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症状有差异、有家族史需关注、有相应体征)和辅助检查(心电图有异常、胸部X线见心影扩大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腔扩大等、心脏磁共振成像可助鉴别);护理要点有一般护理(休息活动、饮食、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生命体征、心力衰竭表现)、并发症护理(心律失常、栓塞护理)。
一、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症状有所差异。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下降,婴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成年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乏力、水肿(双下肢水肿等)、心悸等。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症状加重,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
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因为遗传因素在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可能起作用。
2.体征
可闻及心音减弱,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部分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肺部啰音等心力衰竭体征。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
常见异常有左心室肥大、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心电图异常可能提示心肌电活动异常与心肌病相关。
2.胸部X线
可见心影扩大,心胸比增大,肺淤血等表现。通过心胸比的测量可以初步判断心脏扩大的程度,对于病情评估有一定意义。
3.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发现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检查,儿童患者检查时需注意安抚,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
4.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能更准确地评估心肌病变范围、心肌水肿、纤维化等情况,有助于与其他心肌病鉴别诊断。
二、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
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休息安排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玩耍导致体力不支。成年患者应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活动量,心功能Ⅰ级患者可适当从事轻体力工作,心功能Ⅱ级患者应休息为主,可进行轻度活动,心功能Ⅲ级患者需严格限制活动,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Ⅳ级患者则需绝对卧床休息。
活动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
2.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饮食,限制每日钠盐摄入量,一般为3-5g/d,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控制食物中盐的添加,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同时,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如优质蛋白(瘦肉、鱼类、蛋类等)、维生素等,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身体恢复。
3.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成年患者可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频繁观察。如发现心率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呼吸频率改变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心力衰竭相关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水肿情况(水肿部位、程度等)、呼吸困难程度等。若患者水肿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明显改善,可能提示病情变化,需及时处理。
(三)并发症护理
1.心律失常护理
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准备好抢救设备(如除颤仪等)。儿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因其耐受力相对较弱,更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要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栓塞护理
对于有栓塞风险的患者,要观察患者有无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栓塞表现。如发生栓塞,要根据栓塞部位等情况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