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体格检查观察一般情况与心脏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生化检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检查有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二维、多普勒)、核素心肌显像(灌注、代谢)、心脏CT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病情评估等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各检查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
一、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能存在乏力、消瘦等表现,这与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下降,机体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更多,营养状况更易受影响。
2.心脏体征:可触及心尖搏动位置、强度等,心尖搏动可能向左下移位,提示左心室扩大;听诊可闻及心音改变,如心音低钝,可能与心肌收缩力减弱有关,还可能闻及心脏杂音,如二尖瓣反流性杂音等,不同病史的患者心脏杂音特点可能不同。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若合并感染等情况,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和成人的白细胞正常范围不同。
2.生化检查
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可能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升高,肌钙蛋白对心肌坏死的特异性较高,不同性别患者在心肌损伤时肌钙蛋白的变化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年龄较大患者肾功能等因素可能影响其代谢,从而影响指标变化。
肝肾功能:了解患者肝肾功能情况,因为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相对常见,需要更密切监测。
血脂: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心肌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血脂水平不同,长期高脂饮食患者更易出现血脂异常。
三、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病理性Q波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提示心肌缺血,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心电图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心肌退行性变等出现非特异性改变。
2.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可发现短暂性心肌缺血发作,对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有重要价值,不同生活方式患者Holter检查结果可能因活动量等因素不同。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结构和运动情况,如左心室壁运动异常、心室腔大小改变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患者LVEF正常范围不同,老年患者LVEF相对较低,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如妊娠等可能影响超声心动图结果,但与缺血性心肌病关系不大。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瓣膜功能、血流速度等,了解是否存在反流等情况,对于判断心功能和心肌病变有帮助,不同病史患者瓣膜反流等情况不同。
2.核素心肌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能显示心肌血流灌注情况,缺血区域表现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对于诊断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对核素的代谢等可能有差异,但一般不影响诊断价值。
心肌代谢显像:可了解心肌细胞的代谢情况,区分存活心肌和坏死心肌,对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可能影响显像结果的准确性。
3.心脏CT检查
冠状动脉CT造影(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部位,对于诊断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的重要病因)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有差异,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更易出现钙化等病变,可能影响CTA结果的判断。
五、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等,明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其严重程度,对于缺血性心肌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不同性别患者在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上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变部位等可能不同,老年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注意心功能等基础状况,确保检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