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可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相关)和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物理因素相关);按病理变化分为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干性)和渗出性心包炎(湿性);按病程分为急性(6周内)和慢性(超过6周,部分可致心包缩窄出现淤血表现)。
一、根据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心包炎
1.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较为常见,病毒可直接侵犯心包,引发炎症反应。在儿童群体中,病毒性心包炎相对多见,常与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相关,患儿可能伴有发热、全身乏力等病毒感染的全身表现。
2.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较为特殊的细菌感染类型,可引起结核性心包炎,多由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血行播散而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可导致化脓性心包炎,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这类患者病情往往较为急重,可出现高热、寒战等严重感染中毒症状。
3.真菌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侵犯心包引起感染性心包炎。
4.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可通过血液传播累及心包,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有阿米巴原虫感染流行的地区可能发生。
(二)非感染性心包炎
1.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约1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合并心包炎,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心包组织损伤有关,患者除有关节肿痛等表现外,可有心前区疼痛等心包炎相关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包炎是其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之一,女性患者相对多见,发病与自身抗体产生导致的全身多系统炎症反应相关,患者可能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等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及骶髂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可合并心包炎,发病与自身免疫及炎症介质参与有关。
2.肿瘤相关:
原发性心包肿瘤:较为罕见,如间皮瘤等,可直接侵犯心包引起炎症。
继发性心包肿瘤:多为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所致,如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转移至心包,肿瘤细胞在心包内生长繁殖,刺激心包引起炎症反应。
3.代谢性疾病相关:
尿毒症性心包炎:常见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体内代谢废物潴留,毒素刺激心包引起炎症,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不全的其他表现,如水肿、尿量减少等。
痛风性心包炎:由尿酸盐沉积在心包引起炎症,多见于有长期高尿酸血症且尿酸控制不佳的患者,可在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基础上出现心包炎表现。
4.物理因素相关:
创伤性心包炎:多由胸部外伤引起,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心包组织受损,引发炎症,患者有明确的胸部外伤史,可伴有胸痛等症状。
放射性心包炎:常见于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放疗导致心包组织受到辐射损伤,引起炎症,一般在放疗后数月至数年逐渐出现症状。
二、根据病理变化分类
(一)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干性心包炎)
病理表现为心包脏层和壁层有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量内皮细胞渗出,无明显液体积聚。患者主要症状为心前区疼痛,疼痛可呈尖锐性,与呼吸、体位有关,坐位前倾时疼痛可减轻,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是由于炎症导致心包脏层和壁层摩擦产生。
(二)渗出性心包炎(湿性心包炎)
病理特征为心包腔内有大量积液积聚,积液可为浆液性、血性、脓性或乳糜性等。根据积液量多少不同,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少量积液时可能症状不典型,中等量及大量积液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与心包积液压迫肺、气管、支气管有关)、心脏压塞相关表现(如颈静脉怒张、奇脉、血压下降等),体征可有心浊音界扩大、心音遥远等。
三、根据病程分类
(一)急性心包炎
病程在6周以内,多起病较急,以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或渗出性心包炎的急性炎症表现为主,如上述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因导致的短期内出现的心包炎症表现。
(二)慢性心包炎
病程超过6周,可由急性心包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起病隐匿。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缩窄,表现为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导致心脏舒张受限,出现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的表现,如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