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的相关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血液学检查中血常规可见白细胞等异常、血沉增快、CRP明显升高;血培养可明确病原菌以指导治疗;超声心动图的TTE可发现赘生物等,TEE更敏感;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异常。
一、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
指标及意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是重要指标。儿童心内膜炎时,白细胞总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见核左移现象。这是因为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白细胞作为免疫细胞被激活,参与对抗感染过程。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多数心内膜炎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高于正常范围(正常儿童白细胞计数参考值约为(5-12)×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超过60%。对于不同年龄儿童,由于其免疫功能和生理特点不同,白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相似。
2.血沉
指标及意义:血沉通常会增快。血沉增快反映了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因为心内膜炎是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炎症过程会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增加,导致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一般来说,儿童心内膜炎患儿血沉可大于20mm/h(成年女性血沉参考值0-20mm/h,成年男性0-15mm/h,儿童血沉参考值相对较高,约0-15mm/h左右,但心内膜炎时多有增快)。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生理代谢特点,血沉变化可能与成人有一定不同,但炎症状态下血沉增快的机制是相似的。
3.C反应蛋白(CRP)
指标及意义:CRP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时,机体迅速合成CRP,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心内膜炎患儿血清CRP水平可显著高于正常(正常儿童CRP参考值通常小于10mg/L),当感染得到控制后,CRP水平会逐渐下降。不同年龄儿童的CRP正常范围略有不同,但心内膜炎时的升高表现较为一致,它是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指标之一。
二、血培养
1.重要性
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对于指导抗生素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的感染,病原菌会进入血液,所以血培养阳性率对于确诊心内膜炎有重要意义。一般需要多次采血进行培养,通常建议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且采血次数不少于3次。对于儿童患者,采血时要注意无菌操作,根据儿童体重等因素准确采集合适量的血液进行培养。例如,对于体重较轻的婴儿,采血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避免污染,以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2.结果判断
如果血培养阳性,可根据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同病原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治疗方案不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在抗生素选择上有差异。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菌后,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方向,确保患儿得到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三、超声心动图
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
检查内容及意义:可以发现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瓣膜病变情况等。赘生物是心内膜炎的重要特征性表现,通过TTE能够观察到瓣膜上是否有团块状回声,这些团块状回声就是赘生物。例如,当患儿存在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时,TTE可显示主动脉瓣上有赘生物形成,同时还能评估瓣膜的反流情况、心室和心房的大小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胸廓相对较薄,TTE操作相对较容易,但需要患儿配合,一般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查,以获得清晰的图像。不同年龄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略有不同,在解读TTE结果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心脏大小、瓣膜结构等的影响。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检查内容及意义:对于诊断较小的赘生物等情况比TTE更敏感。TEE是将超声探头经食管插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尤其是对于主动脉瓣、二尖瓣等部位的赘生物检测更为敏感。当TTE结果不明确但高度怀疑心内膜炎时,可考虑进行TEE检查。不过,TEE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属于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儿童中使用TEE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选择探头和操作方法。
四、心电图检查
1.表现及意义
心内膜炎患儿可能出现心电图异常,如ST-T改变、心律失常等。ST-T改变可能提示心肌受累,因为心内膜炎可能累及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缺血等改变。心律失常方面,可出现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室性早搏,这与心脏感染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有关。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心电图范围有差异,在解读心内膜炎患儿心电图时要结合年龄因素。对于婴幼儿,心电图表现可能与年长儿有所不同,但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对于提示心内膜炎的心肌受累等情况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辅助评估心内膜炎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