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性心肌病可引起多种心电图表现,包括心律失常相关的早搏(室性、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ST-T改变中的ST段压低、抬高及T波低平、倒置;QRS波群的电压改变(降低多见、增高少见)和时限改变(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时延长),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有一定共性但也需结合各自情况综合判断。
一、心律失常相关表现
1.早搏:
室性早搏较为常见,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ST段与T波方向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在扩大性心肌病患者中,室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心肌的病变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有关。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出现室性早搏,且随着病情进展,早搏的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对于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需密切关注早搏情况,因为频繁的室性早搏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房性早搏也可出现,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波后可继以正常或畸形的QRS波群等。房性早搏的发生机制与心房肌受病变影响,电活动异常有关。
2.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见于扩大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快速规则的QRS波群,频率多在150-250次/分钟,P波形态异常或难以辨认。其发生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在心肌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异常电传导有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发生,儿童患者若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儿童常见心脏疾病相鉴别,因为心肌病导致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室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在扩大性心肌病中也可能出现,心电图表现为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较快,可伴有房室分离等现象。室性心动过速是比较危险的心律失常类型,可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都需要紧急处理。
3.房室传导阻滞:
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都可能发生,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超过0.20秒;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二度Ⅰ型和二度Ⅱ型,二度Ⅰ型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二度Ⅱ型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肌病变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有关,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对于儿童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需要及时安装起搏器等治疗措施。
二、ST-T改变相关表现
1.ST段改变:
ST段压低较为常见,可呈水平型、下斜型等压低。ST段压低的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虽然扩大性心肌病患者不一定都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心肌的病变导致心肌细胞代谢异常,可引起相对性的心肌缺血,从而出现ST段压低。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相似,但儿童患者ST段改变可能需要结合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儿童扩大性心肌病患者出现ST段压低,可能提示心肌损害在进展,需要进一步评估心肌功能等指标。
ST段抬高相对较少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如急性心肌缺血加重等情况,但在扩大性心肌病中,ST段抬高更多可能是由于心肌的非缺血性病变导致的心肌细胞电位改变。
2.T波改变:
T波低平、倒置较为常见。T波改变反映了心肌复极的异常,心肌病变导致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发生变化,从而出现T波的改变。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的扩大性心肌病患者,T波低平或倒置都可能存在,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T波改变可能会更加明显。例如,儿童扩大性心肌病患者出现T波倒置,可能提示心肌损伤较为严重,需要加强对心脏功能的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QRS波群相关表现
1.QRS波群电压改变:
可出现QRS波群电压降低,这与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导致心肌除极向量改变有关。在扩大性心肌病患者中,心脏扩大,心肌细胞受损,心肌的除极向量可能会减小,从而导致QRS波群电压降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QRS波群电压降低可能会影响对心脏电活动的评估,需要结合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QRS波群电压增高,但相对较少见,电压增高可能与心肌肥厚等因素有关,但在扩大性心肌病中,更多见的是电压降低的情况。
2.QRS波群时限改变:
一般情况下QRS波群时限多在正常范围内,但当合并有室内传导阻滞等情况时,可出现QRS波群时限延长。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心肌病变导致心脏传导系统的病变有关,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都可能出现,例如老年人扩大性心肌病患者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时,QRS波群时限延长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