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彩超表现有全心扩大,以左心室扩大显著且心室壁可正常或变薄;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还可能出现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通过这些表现可辅助医生诊断、评估病情和监测治疗。
一、心脏腔室改变
1.全心扩大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彩超最典型的表现是全心扩大,以左心室扩大最为显著,随后可累及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大,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一般小于55mm,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超过60mm甚至更大,右心室也会出现相应的扩大,表现为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这是因为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为了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心脏通过代偿机制逐渐扩大腔室。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正常心脏腔室大小略有差异,但总体趋势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腔室扩大。例如,儿童的心脏腔室相对成人较小,但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同样会出现腔室较同龄正常儿童明显增大的情况;女性和男性在腔室扩大的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在病情观察上需要结合月经周期等因素综合判断,不过心脏彩超表现主要以腔室大小为主。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进而加重心脏腔室的扩大;有扩张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心脏腔室扩大的发生可能更早且程度可能更重。
2.心室壁厚度
心室壁厚度可正常或变薄。早期心肌病变可能心室壁厚度无明显改变,随着病情进展,由于心肌长期处于代偿性扩大状态,心肌纤维逐渐被拉长,心室壁可能会变薄。正常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壁厚度一般在6-11mm,右心室壁厚度约3-5mm,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壁厚度可低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心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室壁变薄。
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
1.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大于50%,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LVEF明显降低,可低于40%甚至更低。心脏彩超通过计算左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液量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来得到LVEF。心肌病变使得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室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射血分数降低。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大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LVEF处于30%-40%的范围,严重者可低于30%。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LVEF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的LVEF同样会显著降低;女性和男性在LVEF降低的表现上无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受到更多影响,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LVEF进一步下降;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者,患扩张型心肌病后LVEF降低更为明显;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LVEF降低的速度可能相对较快。
2.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
心脏彩超下可见心室壁各节段的运动幅度普遍减低,呈弥漫性减弱。正常情况下,心室壁各节段在收缩期有规律地运动,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广泛受损,心肌收缩不协调,导致整个心室壁的运动幅度降低。例如,左心室的前壁、侧壁、下壁等各节段的运动幅度均低于正常,使得心脏的整体收缩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的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由于心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肌病变对室壁运动的影响可能在超声表现上有其自身特点;女性患者在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时,需要注意与一些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肌暂时性功能改变相鉴别,如月经周期等;有冠心病等其他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有所不同,需要结合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扩张型心肌病后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可能更明显,因为过度的体力消耗加重了心肌的负担。
三、其他表现
1.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由于左心室和右心室扩大,导致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瓣环扩大,瓣叶不能正常关闭,从而出现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心脏彩超可观察到反流的程度,轻度反流时反流面积较小,重度反流时反流面积较大。二尖瓣反流表现为收缩期左心房内出现源于左心室的反流信号,三尖瓣反流表现为收缩期右心房内出现源于右心室的反流信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超声表现类似,但儿童患者的瓣膜结构和功能与成人有差异,反流的判断需要结合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由于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会使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加重;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可能逐渐加重;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肥胖、长期熬夜等,可能会促进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彩超表现主要包括全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以及可能出现的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等情况,通过心脏彩超对这些表现的观察,可以辅助医生对扩张型心肌病进行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