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房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发作≥5次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有特定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与心房肌兴奋性增高、折返机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等临床意义,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及与其他早搏鉴别,治疗需针对病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调整生活方式。
频发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且每分钟发作次数大于等于5次。
心电图特征
1.P波形态异常: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例如,窦性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而房性早搏的P波形态会因起源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2.PR间期改变: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后的PR间期可能正常或缩短。一般正常PR间期为0.12-0.20秒,房性早搏时PR间期可短于0.12秒或在正常范围内但与窦性心律的PR间期不同。
3.QRS波群:大多数房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群可增宽变形。
发生机制
1.心房肌兴奋性增高:各种原因导致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使局部心房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容易提前发放冲动。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心房肌兴奋性增高。
2.折返机制:心房内存在折返环路,当某些因素触发时,冲动在折返环路中反复传导,形成房性早搏。比如,心肌缺血、心肌病变等情况可能导致心房内传导组织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折返环路。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平衡失调可引发频发房性早搏。例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情况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房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增加;而睡眠不足、长期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迷走神经功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房性早搏。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频发房性早搏。这种情况下,一般去除诱因后早搏可减少或消失。例如,一位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的白领,因近期加班熬夜、压力大,出现了频发房性早搏,在调整工作节奏、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咖啡摄入后,早搏情况明显改善。
2.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都可能引起频发房性早搏。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可导致心房肌受损,引发房性早搏;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频发房性早搏。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等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频发房性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引起心律失常;贫血患者由于机体缺氧,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容易出现早搏;电解质紊乱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受到影响,也可诱发房性早搏。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频发房性早搏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明确早搏的频率、形态等特征。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早搏的发生情况,比如了解早搏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发作规律,是白天多还是夜间多等。
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房、心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瓣膜的运动情况等,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引起的频发房性早搏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查:包括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检查,以排除全身性疾病导致的频发房性早搏。比如,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检查能了解是否有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情况,血常规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有贫血等。
2.鉴别诊断
与室性早搏鉴别: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而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但一般时限小于室性早搏的QRS波群时限;室性早搏的P波通常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而房性早搏的P波与QRS波群有固定关系。
与交界性早搏鉴别:交界性早搏的P波可以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且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而房性早搏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差异但起源于心房。
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生理性因素引起,如因饮酒、咖啡等导致,应避免这些诱因;如果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如果是心脏疾病引起,如冠心病,应改善心肌缺血等。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频发房性早搏,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早搏情况往往会改善。
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频发房性早搏引起明显症状或有发展为其他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时,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普罗帕酮可用于治疗房性早搏,但对于有严重心脏病、传导阻滞等患者应慎用。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避免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老年人应尤其注意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因为老年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不良生活方式更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对于儿童,应保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减少因生活不规律导致的早搏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