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后分急性期处理、缓解疼痛与肿胀、后期康复及就医情况来处理。急性期需休息制动、冷敷;缓解疼痛与肿胀可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后期要逐渐恢复活动、进行物理治疗、加强肌肉锻炼;出现剧烈疼痛难缓、明显畸形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儿童扭伤家长更需留意及时就诊。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发生扭伤后应立即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让受伤的肢体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脚踝扭伤后应避免行走、跑步等活动,坐下或躺下并将受伤肢体抬高。对于儿童来说,要防止其因疼痛而不自觉地继续活动受伤部位,家长需密切看护。
2.冷敷:在扭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以手腕扭伤为例,用毛巾包裹冰袋后敷于手腕处,可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对于婴幼儿,要注意控制冷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皮肤,可选择用冷水浸湿的毛巾轻轻敷在患处。
二、缓解疼痛与肿胀
1.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压力要适中,既可以限制肿胀的进一步发展,又不会影响血液循环。比如膝关节扭伤时,用弹性绷带从脚踝向大腿方向进行包扎,但要注意观察远端肢体的颜色和感觉,若出现苍白、麻木等情况应及时调整包扎力度。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较为松弛,包扎时更要小心操作,确保绷带固定牢固又不会过紧。
2.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例如上肢扭伤时可将手臂放在枕头上,下肢扭伤时可垫高腿部。对于行动不便的卧床患者,要协助其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并定期更换体位,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影响血液循环。
三、后期康复
1.逐渐恢复活动:当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可开始逐渐进行受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活动。早期可进行一些轻柔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脚踝扭伤为例,可先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踝关节的缓慢屈伸运动,然后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和强度。对于儿童,康复活动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2.物理治疗:在扭伤恢复的中晚期,可考虑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红外线照射等。热敷一般在受伤48小时后进行,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和组织修复。按摩要由专业人员操作,按照一定的手法缓解肌肉紧张。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和神经的敏感性可能有变化,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防止出现烫伤或其他损伤。
3.加强肌肉锻炼:通过加强受伤部位周围肌肉的锻炼,能够增强关节的稳定性,预防再次扭伤。例如,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踮脚尖、勾脚尖等动作。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锻炼的强度和方式要有所调整。年轻人可以适当增加锻炼的难度和强度,而老年人则要选择较为温和的锻炼方式,如坐在椅子上进行简单的踝关节屈伸运动,每次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身体耐受为准。
四、就医情况
如果扭伤后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受伤部位剧烈疼痛且无法缓解;受伤部位明显畸形;受伤后无法站立或行走;局部肿胀严重且迅速加重;怀疑有骨折、韧带断裂等情况。对于儿童扭伤,家长要特别留意儿童受伤后的肢体活动情况和局部表现,若儿童哭闹不止且拒绝使用受伤肢体,要高度警惕是否有严重损伤,及时带儿童到医院就诊,通过X线等检查明确伤情,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