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扭伤处理需分阶段进行,急性期应立即制动、冷敷、抬高患肢并管理疼痛;恢复期则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支具辅助促进组织修复与功能恢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与青少年、孕妇与哺乳期女性需注意相应事项。同时,要预防再次损伤,管理慢性疼痛,调整生活方式。出现特定情况应立即就医,进行常规检查。此外,心理支持与康复信心建立也不可忽视。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恢复,特殊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
一、急性期处理:控制症状与保护损伤部位
1.立即制动与冷敷
膝盖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二次损伤。使用弹性绷带进行适度加压包扎,减少肿胀。冷敷可选用冰袋或冷毛巾,每次15~20分钟,间隔2~3小时重复,持续48~72小时。冷敷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2.抬高患肢
将受伤膝盖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卧床时可在患肢下方垫枕头,确保舒适度。
3.疼痛管理
急性期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但需注意胃肠道反应风险。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物理疗法。
二、恢复期处理:促进组织修复与功能恢复
1.康复训练
(1)早期(伤后1~2周):以等长收缩训练为主,如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每日3~4组,每组10~15次,避免关节活动。
(2)中期(伤后2~4周):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坐位屈膝、抗阻伸膝,配合轻柔按摩缓解肌肉紧张。
(3)后期(伤后4周以上):强化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腿站立、闭眼平衡练习,逐步恢复运动功能。
2.物理治疗
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疗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刺激。
3.支具辅助
根据损伤程度选择护膝或铰链式支具,提供稳定性支持。慢性不稳定者需长期佩戴,避免剧烈运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骨质疏松风险高,扭伤后易并发骨折。需立即就医行X线检查,避免自行活动加重损伤。康复训练强度需降低,防止跌倒。
2.儿童与青少年
骨骼生长板未闭合,扭伤可能影响发育。需避免过早负重,康复期延长至6~8周。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需警惕骨骺损伤。
3.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药物使用受限,优先选择冷敷、加压包扎等物理疗法。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腹部造成压力。
四、并发症预防与长期管理
1.预防再次损伤
运动前充分热身,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如直腿抬高训练)。避免在疲劳或地面湿滑时进行高风险活动。
2.慢性疼痛管理
若扭伤后持续疼痛超过3个月,需警惕创伤性关节炎或韧带松弛。可遵医嘱使用透明质酸钠关节注射,或行关节镜手术修复损伤结构。
3.生活方式调整
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少膝关节负担。长期久坐者每小时起身活动,避免关节僵硬。
五、就医指征与检查建议
1.立即就医情况
(1)膝关节畸形或无法承重;
(2)剧烈疼痛伴肿胀,48小时内无缓解;
(3)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或韧带损伤史。
2.常规检查项目
(1)X线:排除骨折及脱位;
(2)MRI:明确韧带、半月板及软骨损伤程度;
(3)超声:动态评估软组织损伤。
六、心理支持与康复信心建立
膝盖扭伤恢复周期较长,患者易出现焦虑情绪。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或加入康复社群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功能恢复。儿童患者需家长全程陪伴,增强康复依从性。
通过科学分级处理、个性化康复方案及长期随访管理,多数膝盖扭伤患者可在3~6个月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特殊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过早返工或运动,防止慢性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