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扭伤后要立即停止活动、冷敷、加压包扎,及时就医评估,包括详细检查和判断损伤程度,然后进行康复处理,如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康复锻炼,同时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特殊注意事项,需按步骤处理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措施以促手部恢复正常功能。
一、立即采取的初步措施
1.停止活动:手扭伤后应立即停止导致受伤的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例如,如果是打球时导致手扭伤,应立刻停下手中的球类运动。
2.冷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扭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这是因为低温可以使血管收缩,降低血液循环速度,从而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和疼痛程度。对于儿童来说,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后再敷在手上。
3.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手扭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但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加压包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肿胀。
二、及时就医评估
1.详细检查:受伤后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骨折等严重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更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有骨折等问题,因为儿童的骨骼可能出现不完全骨折等不易察觉的情况。
2.判断损伤程度: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手扭伤的程度,是单纯的软组织损伤还是伴有韧带等结构的损伤。如果是单纯的软组织损伤,处理相对简单;如果伴有韧带损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三、受伤后的康复处理
1.休息与制动:根据损伤的程度,医生可能会建议休息并对手部进行制动。例如,使用夹板或支具固定手部,限制手部的活动,让受伤的组织得到充分的修复时间。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监督儿童配合制动,避免儿童因活泼好动而擅自去除固定装置,影响康复。
2.物理治疗:在受伤的恢复期,可以进行一些物理治疗,如热敷(一般在受伤72小时后)、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除肿胀和缓解疼痛。物理治疗的频率和具体方式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3.康复锻炼:当损伤逐渐恢复时,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康复锻炼可以帮助恢复手部的功能,包括手指的屈伸、手腕的旋转等活动。锻炼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例如,开始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手指伸展和握拳动作,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动作的难度和幅度。对于儿童,康复锻炼需要家长在旁协助,确保锻炼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并且要鼓励儿童坚持锻炼,以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手扭伤后家长要更加关注,因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除了按照上述一般处理原则进行外,要密切观察儿童受伤手部的肿胀、疼痛情况以及手指的活动情况。如果儿童出现手部明显畸形、剧烈疼痛难以安抚、手指活动明显受限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而且儿童在康复锻炼过程中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和协助,确保锻炼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再次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手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且老年人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处理时除了遵循基本的扭伤处理原则外,要更加注意预防并发症。例如,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骼健康的食物,以促进受伤部位的修复。同时,老年人在制动期间要注意预防肌肉萎缩等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不影响受伤部位的肌肉收缩等锻炼。
总之,手扭伤后要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处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手部尽快恢复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