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扭伤后分急性期和缓解期处理,急性期需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缓解期可热敷、康复锻炼、药物辅助,若出现剧烈疼痛不缓解、明显畸形无法承重、肿胀进行性加重超48小时不缓解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运动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让受伤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踝关节扭伤后,不要再行走或站立,坐下或躺下将受伤部位抬高。
对于儿童,要避免其继续进行可能加重损伤的活动,因为儿童的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更需要充分休息来促进恢复。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休息要求可能因损伤程度而异,但总体原则是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放松。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关节炎等疾病,运动扭伤后更要严格休息,防止原有病情加重。
2.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
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避免冻伤,可在冰袋外包裹毛巾等物品。
有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冷敷时要谨慎,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3.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可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效果。
儿童包扎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影响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可定期检查手指或脚趾的颜色、温度等情况。
对于有血管疾病的患者,加压包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加重血管问题。
4.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例如,膝关节扭伤后,可在脚下垫枕头等使腿部抬高。
儿童抬高患肢时要选择合适的支撑物,确保舒适且能有效抬高患肢,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配合情况和患肢状况。
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抬高患肢要遵循医生的具体指导,避免不当抬高导致血栓脱落等严重后果。
二、缓解期处理
1.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肿胀消退和组织修复。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可先测试温度再接触皮肤,防止烫伤。
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热敷时更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2.康复锻炼:在扭伤症状有所缓解后,可逐步进行康复锻炼。例如,踝关节扭伤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康复锻炼有助于恢复受伤部位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儿童康复锻炼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损伤恢复情况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锻炼强度不宜过大。
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锻炼需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
3.药物辅助:可根据情况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来减轻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禁忌。例如,布洛芬等药物有抗炎、止痛作用,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谨慎。
儿童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需严格遵医嘱,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有消化道溃疡等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要特别谨慎,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三、就医指征
1.如果扭伤后出现剧烈疼痛,且持续不缓解,或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畸形、无法承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例如,骨折可能会导致受伤部位畸形,需要通过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
儿童出现上述情况更要重视,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疼痛程度等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扭伤后更易发生骨折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
2.受伤后肿胀进行性加重,超过48小时仍无明显缓解,也应就医。可能存在出血不止或其他复杂情况。
老年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缓解可能较慢,但如果肿胀进行性加重也需及时就医。
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扭伤后肿胀加重需警惕出血问题,应尽快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