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脚踝扭伤后先即时休息制动、冷敷、加压包扎,然后及时就医评估,根据损伤程度处理,康复阶段要循序渐进训练,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要密切观察、适度训练,老年人要缓慢温和康复、防再伤及用药谨慎,运动员要专业康复训练并模拟恢复运动能力。
一、急性脚踝扭伤后的即时处理
1.休息与制动: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脚踝继续负重,防止损伤加重。比如坐下或躺下,将受伤脚踝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这是因为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淤血和肿胀。
2.冷敷:在扭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例如,冰袋外面最好用毛巾包裹一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3.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脚踝进行加压包扎,注意包扎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达不到固定效果。加压包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肿胀。
二、及时就医评估
1.专业检查:受伤后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建议拍摄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骨折等严重情况。如果X线检查没有发现骨折,但患者仍有明显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做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韧带撕裂等软组织损伤。
2.根据损伤程度处理:
轻度扭伤:如果只是单纯的韧带拉伤等轻度损伤,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消肿止痛的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初期主要是进行脚踝的屈伸等小幅度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促进恢复。
中度或重度扭伤:对于有韧带撕裂等中度或重度损伤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情况采取石膏固定等措施。石膏固定的时间一般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定,通常需要2-6周不等。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如果出现石膏过紧、脚趾麻木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
三、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1-2周):主要进行脚踝的被动活动,由他人帮助进行脚踝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但活动幅度要小,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同时可以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比如伸直腿部,用力绷紧大腿肌肉,每次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中期康复(2-6周):在骨折或韧带损伤得到初步稳定后(根据医生的判断),开始进行主动的脚踝活动训练,如慢慢进行脚踝的屈伸、内外翻等动作,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同时可以进行平衡训练,比如站在平衡垫上或平稳的地面上,尝试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
后期康复(6周以后):当脚踝的活动范围和力量基本恢复后,可以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康复训练,如进行步态训练,练习正常的走路姿势;还可以进行一些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脚站立等,提高脚踝的稳定性,防止再次扭伤。
2.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脚踝扭伤后,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因为儿童的骨骼和软组织处于发育阶段,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及时就医。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强度不能过大,避免影响儿童脚踝的正常发育。例如,儿童进行平衡训练时,时间不宜过长,要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
老年人:老年人脚踝扭伤后恢复相对较慢,且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在康复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再次受伤,康复训练要更加缓慢、温和。同时,老年人的血液循环较差,肿胀消退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要注意抬高患肢等措施的持续应用。而且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使用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要告知医生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
运动员:运动员脚踝扭伤后,康复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在康复训练中,要注重专业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等,并且要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在恢复后期进行针对性的运动模拟训练,逐步恢复运动能力,防止再次在运动中扭伤。



